谁可以给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古诗或是人我要在课堂上讲 古诗词的价值

骆宾王(约640-684)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 , 七岁那年 , 他偶尔凝视水池里引吭而歌的白鹅 , 觉得这些白鹅真的非常可爱 , 叫的声音也似乎动听 , 就随口吟了起来:
鹅 , 鹅 , 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那尚未脱童稚之气的稚音清脆响亮 , 如玉珠落盘 , 使在他身后的长辈们都非常惊奇 , 这个小孩不寻常啊!短短十几个字 , 把眼前的那些鹅的神态及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
世界上有多少人比得上这个孩子的聪明啊?
从此 , 这只鹅一直在孩子们口中唱了千年 , 代代相传 , “曲项向天歌” , 这种昂扬挺拔的姿态也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
-----------------------------------------
唐玄宗开元年间 , 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位著名诗人一起到旗亭喝酒 。
这时正好有十几人梨园女子也来了 。
三位诗人就在一旁观看 。
不一会她们就开始演唱当时流行的诗歌作品了 。
王昌龄他们就私下相约说:“人们都说我们的诗写得好 , 但是没有人给我们分出等第 。
今天我们可以暗中观察她们唱的歌词 , 谁的诗被唱得多 , 谁就算是第一名 。
”这些女子先唱了王昌龄的诗 , 又唱了高适的诗 , 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诗 。
王之涣想自己的诗很有名气 , 但是一首也没有唱到 , 于是就指着一个在长安城里最负盛名的漂亮女子说 , “我们看她唱谁的诗 , 如果不是我的诗 , 我今后一辈子也不敢和你们比诗了 。
”等到这个漂亮女子轻咳一声 , 舒展歌喉 , 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啊 。
于是 , 王之涣开心极了 , 说:“田舍奴 , 你们再敢和我比吗?”大家都放声大笑 。
----------------------------------
祖咏699-746?) , 洛阳(今属河南)人 , 青年时代就在士子中很有名气 。
与王翰、王维等文士结交 , 也喜欢写诗 。
那时候的读书人 , 不会写诗 , 就不能走入仕途 , 因为考试必考赋诗 。
这个祖咏可有些反潮流精神 。
唐朝开元十二年(724) , 他去长安参加朝廷的考试 。
考试的诗正如今天的高考作文在体裁、形式和字数上有一定的要求一样 , 有硬性的规定 , 即要求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六十个字) , 这次考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 。
祖咏推敲了一下 , 大笔一挥 , 写了下面四句诗:
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写完后 , 他就把卷子交上去了 。
主考官接过他交来的试卷 , 一看 , 只有四句 , 不合要求 , 马上问他为什么不遵守考试规定而只写四句 , 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思已经全部在里面 , 再写下去就是画蛇添足了 。
”从内容来说 , 他的确说得对:这首诗写尽了终南山余雪的位置(阴岭)、高度(云端)、颜色及光度、对当地气候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
这些 , 都是通过“望”得到的视觉与触觉上的反应 , 写得恰到好处 , 再多写写什么呢?总不能写嗅觉、听觉的感受吧?
祖咏认为: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 , 而不能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 。
这种洒脱不羁的行为 , 既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 , 又表现了他对科举考试违反创作规律的批判.
----------------------------------

【谁可以给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古诗或是人我要在课堂上讲 古诗词的价值】

希望满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