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讲诗求资料高分求一篇有意义的古诗 语文课的意义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注释
结庐:构筑房舍 。
结,建造、构筑 。
庐,简陋的房屋 。
人境:人世间 。
尔:这样 。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
悠然:闲舒的样子 。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
日夕:傍晚 。
山气日夕佳: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 。
相与:结伴而归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
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 。
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
辨:辨识 。
本段译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没有世俗的喧嚣 。
你问我何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 。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东晋大诗人 。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
陶渊明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
有《陶渊明集》等 。
本段品评赏析
(1)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
陶渊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
心静,境自静 。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
“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
(2)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末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