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讲诗求资料高分求一篇有意义的古诗 语文课的意义( 三 )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 。
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 。
为什么不能作“望”?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 。
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 。
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
见南山何物?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
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 。
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 。
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 。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
后世禅家的味道, 。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 。
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 。
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 。
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 。
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 。
正像我在开头就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

【语文课讲诗求资料高分求一篇有意义的古诗 语文课的意义】

也许,我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