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运用通感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的句子

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 。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yuyanhuayue/blog/item/57fd92584292a8df9d8204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