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学技能

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 , 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 ,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诵读古典诗词 , 得到的是一种享受 , 是一种积淀 , 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 , 感情充沛 , 情感勃发 , 故形之于作品 。
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 , 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 , 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 , 逆溯上去 。
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 , 今天凭借吟哦背诵 , 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 。
”由此可见 , 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 , 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
所以 , 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 。

【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学技能】

例如诵读《牧童》一诗时 , 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 , 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 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 , 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 ,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 , 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 , 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广阔的原野 , 绿草如茵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
...!
师:什么样子??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
师:晚风吹拂着野草 ,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 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
”(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
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 。
师:吃了饭牧童做什么?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
多背点经典 , 不求甚解 , 但求熟背 , 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因此 , 在小学阶段 ,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 , 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 , 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
这就是的“诵读为本 , 不求甚解”原则 。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
采用由少到多 , 由浅入深 , 由易到难 , 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
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 在读中整体感知 , 在读中有所感悟 , 在读中培养语感 ,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 , 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 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 , 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 , 因此 , 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 , 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 , 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 。
难点之处解决了 , 句意大致明白了 , 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 , 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 , 必要时再加以点拨 。
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 。

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 , 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 , 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 , 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 , 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 , 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 。
由“扶”到“放” , 先“扶”后“放” , 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 , 以使我们的教学 , 能够取得更好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