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读后感锦集( 二 )


引用书中的原文来阐述自己读完最后一页的感受,“展览结束时,策展人常有一种孤独:人群散场,展品从墙上撤下,空间重新变成一个空荡荡的白色盒子,就像突然抽走了一段感情 。”
合上书,把腰封上的8个名字默念一遍,这一遍与第一眼看到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像是读着很遥远很遥远的8位朋友的名字,看过了他们的成长与挣扎,看到了时代在他们身上碾压过后留下的深刻印记 。
明明时间的车轮也公平的从我们身上碾过,但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趴着露出后背,任其驰骋,弄潮儿们则是转过身,张开手臂,正面迎击 。
我不羡慕弄潮儿,我羡慕那个拿起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一场场博弈的人,他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他曾经走进旋涡,又从旋涡中抽身 。
最后,希望季艺老师能早日康复,借你的眼,看更多场博弈 。
《巨流》读后感(三):发胶、玫瑰、裙子和刘海
《巨流》限量定制版护封,经曾梵志先生授权使用其油画作品《虎》
王晶晶/撰文
和季艺一起采访的时候,我从来没见他带过采访提纲 。
第一次是在《VOGUE》中国版前主编张宇的办公室里 。采访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提前列了三页纸的问题,标注好重要性,预想好提问顺序——大部分规矩的采访人员都是这样的吧 。而他,空着手就来了 。采访接近预定时间的尾声,我越来越着急,想着接下来赶紧要问某某问题,可他好像根本不记得这事一样,从从容容,适当的时候帮张宇总结、提炼她的观点,赞美她的成就 。他把对方称作超模的心灵导师以及背后重要的推手,似乎能理解她的坚韧和遭遇到的艰难 。这让对方很开心 。那次采访结束时,我看了眼录音笔,我们聊了接近三个小时 。
后来季艺告诉我,他在采访前,很少准备详细的采访提纲,只会问自己,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
第二次是在某电影发布会的群访现场,北京一家高级酒店的会客室 。季艺当时想写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故事,那天的电影,是王中磊的儿子威廉弟弟参演的 。准确来说,那更像是一次预采访,季艺全程都没有提什么问题 。几周后,他突然跟我说,不想写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了,而对王中磊的妻子王晓蓉产生了好奇 。因为“中年人对陪伴的需要,往往意味着在变动和明白人生不可掌控后所寻找的某种能让其感到恒久和稳定的安慰” 。后来在稿件里,我看到了那场媒体群访中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细节:“他(威廉弟弟)不吵闹也不反抗,只是用跑来跑去打发难以消磨的时间,因为他的妈妈把待在这里配合采访称作他该做的工作 。”
季艺是我比较少见到的那类作者,没有条条框框的窠臼,很自由地生长起来的作者 。不受提纲限制的他,反而能看到一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景象,比如时尚背后真正的推手,名企业家背后的女人,比如《巨流》这本书里提到的汪峰与发胶、苏芒与碗大的玫瑰、郭培的大裙子与时代的审美、吴亦凡的刘海 。甚至一些看似冗余、过于日常的素材到了他这里,也会成为尘土里的金蔷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