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



伯牙
姓名:俞瑞,字伯牙
朝代:春秋
生卒:约公元前600年前后
简评:杰出的古琴大家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志在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 。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 。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
——摘自“国学宝典”《韩诗外传》-卷九/四部丛刊影印
伯牙百思特网(约公元前600年前后)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当时杰出的大琴家 。
初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 。成连见其未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 。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长时不回 。伯牙独百思特网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 。”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 。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则成为不朽名曲 。
关于伯牙《高山》《流山》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然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 。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 。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 。《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千古佳音 。子期死后,伯牙自毁瑶琴,发誓再不弹琴,以报知音 。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为琴门圣手,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也在人们的心中,长久地留下共鸣 。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
伯牙的琴曲作品,除《水仙操》、《高山》、《流水》之外,还包括:《石上流泉》、《江月白》、《听琴赋》、《吊子期》 。
《石上流泉》寄情山水,结盟泉石,如悬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动石静,自成其妙 。
《江月白》是伯牙夜泊清江时,见月色澄霁,援琴所弹之曲 。其曲写意澄江明净,明月清辉,良夜值此,令人神魂萧爽 。
《听琴赋》则是写伯牙清江夜泊,援琴夜弹,子期闻音而至,能识伯牙高山流水之志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叹 。
《吊子期》是伯牙于常州任满,归家途中,往子期家中探望,而子期竟已故去,在悲伤之际所作 。其曲表痛失知音之凄怆 。从此后,伯牙绝弦,再不复弹 。
相关故事:
伯牙学琴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
这个故事是否具有真实性并不重要,它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琴家们已经认识到体察现实对创作及表演的重要性 。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秋塞吟》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