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人物经历 人物南怀瑾( 五 )


多年以后,南怀瑾在说起这段经历时都一言带过,而对于做学问一事,只说“著书都为稻粮谋” 。
南怀瑾曾经说过:看了几十年的人生,得意忘形者有之、而失意忘形者更甚之 。
确实一个人假如没有真正的“修养”境界,是很难做到荣辱不惊的 。
张尚德老师在谈及南怀瑾这段最困迫的时期时,大为感叹:根本看不出南怀瑾很穷,那满面的春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一样,富有的很!
在《楞严大义今释》的序言里,说道:“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 。
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 。
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 。
什么是大菩萨?大菩萨无疑就是牺牲自己的全部,来成就众生的觉悟 。
南怀瑾说“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 。
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 。
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 。
对于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的说法,南怀瑾就实凭据的予以反驳,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
南怀瑾的慈悲和愿力更体现在下面这段话:“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 。
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 。
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 。
这本书译成于拂逆困穷的艰苦岁月中,如果读者由此而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就是我所馨香祷祝的了” 。
《楞伽经》里的精辟之言在于一句话:“凡一切想皆属妄想” 。
南怀瑾在《楞伽大义今释》里说:“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 。
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 。
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真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
大凡学佛的人都比较喜欢打坐、念咒子或者佛号,殊不知理若不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 。
所以禅门有句话: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 。
更可惜的是因不懂《唯识》学而蹉跎岁月、浪费生命的 。
独肩《禅海蠡测》勾起千年浮沉,揉碎大地山河纷纭落宿常寂 。
一九七三年,南公怀瑾再序于台时写到:“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克证难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个事,觅衣珠于壮岁,虑魔焰之张狂,故不辞饶舌,缀拾斯文 。
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虚,沉沉无补时艰,复将廿载 。
顷者,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攘攘士林,欲振堕绪,再请重铸斯编,冀复燃灯暗室;固知旧铅新椠,尽同梦里尘劳 。
唼响撩虚,等是狂思玄辩,禅非言说,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澈何劳竖指,斯编之作,为无为,何有于我哉?”正如南公怀瑾所言,真悟了“道”哪里还有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等闲家具?当众盲摸象、殊途同归之时自然就是“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而已矣 。
佛法的目的是:让普罗大众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达到“常乐我净”的游戏三昧境界;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上;而实现佛法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南怀瑾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通过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的演绎和归纳,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此心同此理亦同的道理 。
而从“平凡”到“高贵”并不存在边际问题,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要回到平地上来,总不能悬空挂着 。
因此做到了“大平凡”就是“最高贵”;南怀瑾临终的这一示现,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
而所谓的“凡夫”恰恰是不甘于平凡者的代名词 。
人类对于真理的诉求从来没有缺少过热忱,只是当时代的脚步,不得不再次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才发现我们离真理(大平凡)相去已经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