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成长过程 高尔基成长故事

1、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 , 11岁起独立谋生 , 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 。
1884年流落到喀山 ,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 , 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 , 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 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采访人员 。
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 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 。
他只上过2年学 , 完全靠自学成才 。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 。
其中 , 《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 , 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 , 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 , 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 , 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 , 艺术上属于现实主义 。
收入两卷集的短篇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 , 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 , 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 , 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
从1900年起 , 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 , 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
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 , 号召推翻专制制度 , 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 , 充满革命激情 , 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 , 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 , 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 , 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 , 剧中的一个人物宣布:“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 , 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 。
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 , 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 , 号召人民奋起斗争 , 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 , 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 。
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 , 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
2、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 , 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 , 在那里宣传革命 , 为党募集经费 。
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 。
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 , 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 , 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 。
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 , 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 , 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
在美国期间 , 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
革命暂告失败后 , 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 定居卡普里岛 。
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只为俄罗斯革命工作 。
他和列宁一起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 , 接见了许多特地来拜访他的人 。
他收到许多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信 , 在这些信中许多人将他们的希望和忧愁讲给他听 , 他也回复了许多信 。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列宁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
对高尔基来说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
列宁将此看做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 。
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是高尔基的一篇小文《忏悔》 , 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
1913年这个冲突再次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