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读书笔记怎么写?( 九 )



小学数学读书笔记怎么写?


一打开《小学数学》这本书 , 我就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它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 , 在每一个专题中 , 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 , 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 , 然后专家又亮出自己的观点 , 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 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 。
“核心词”、“教育价值”、“内涵”等词在每个专题开始都会映入眼帘 , 迫使读者进行一阵强烈地头脑风暴 。渐渐地 , 我也认识到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 , 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亦或是意识?而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的还很不够 。
比如:关于平均数教学 。他的核心词是什么呢?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 只是简单的认为重点就是教给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 而把意识的培养放到了次要位置 。在学习了书中的观点分享 , 尤其是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录以后 , 我的感受尤为深刻:作为平均数教学应该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 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放在重要位置 , 在此基础上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首先 , 选择合适的情景 , 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必然性 。数学也是这样 , 需要用到平均数才会产生平均数 。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 , 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组踢毽子的数据 , 让学生来评判哪个小组的同学踢的好?学生想到的只是方法 。如何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求?吴正宪老师让学生进行拍球比赛 , 在一次次矛盾中对平均数产生了需求 , 从而自己提出了平均数 。其次 , 联系实际 , 进一步来感受、理解平均数 。记得以前在教学平均数时 , 当学完方法之后 , 多数是机械练习 , 虽然有时也让学生分析数据 , 谈感受 , 但是都只是粗略地带过 。而吴老师竟然选了五个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 , 有先估算再谈想法的;有结合实际比赛(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平均数的;有通过对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结合辩论 ,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有在游戏中学会分析问题要全面的 , 可以说囊括了平均数的方方面面 , 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理解和感受平均数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
又比如关于统计 , 原来我的教学中总是把统计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 看了《小学数学》以后 , 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如今我认识到了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教学 , 最重要的是与生活相联系 ,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统计 , 在生活中统计有什么用处 , 使学生意识到统计有用 , 自觉进行统计 , 从而培养统计意识 。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必须提出好的问题 。例如:全球水资源的匮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以及对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等 。统计课还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 如果只是教学生填写统计表 , 计算数据 , 而不去感受统计的作用 , 学生怎么会对统计感兴趣呢?又怎么会产生统计观念呢?同时还应该引领学生多了解统计的作用 , 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对相关事件做出决策、对随机事件做出预测、对出现的现象做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