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早期诗词 范仲淹的所有诗词( 二 )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 。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 。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 。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 。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 。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 。
编辑本段应试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 。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 。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 。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 。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
编辑本段入仕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作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 。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 。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 。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 。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 。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 。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作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 。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大理寺丞 。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