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词全集 刘禹锡《陋室铭》全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藓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 。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写作背景: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注释:
陋室铭(1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 。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 。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 。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出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2)灵:灵异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
(7)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这里泛指佛经 。
(10)丝竹:丝,琴瑟,竹,管弦乐,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解为噪音 。
(11)乱耳:乱,使……烦乱 。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
(13)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劳,使……劳累 。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表舒缓语气的作用 。
(17)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