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出走|娜拉之死

娜拉出走(娜拉之死)
伟大小说家的厉害之处 , 在于其作品可以借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塑造 , 穿透生活表象 , 甚至营造一个幻象 , 剖析人性根源和社会问题 , 带给人们无限的思索、自省和警示 。
娜拉出走|娜拉之死

鲁迅像
在这方面 , 鲁迅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 。他的小说 , 往往以独特的视角 , 将复杂的人性启蒙主题隐寓于作品中 , 用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 精巧、丰富的故事情节 , 映射出人性的善恶 。从其将广为流传的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 , 文学化、艺术化为爱情小说《伤逝》 , 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
《伤逝》《娜拉走后怎样》有着相同时代背景 , 发表时间存在延续性 , 均显示了鲁迅超越世人的清醒思考和独特思维娜拉出走|娜拉之死

《伤逝》角色:涓生和子君
《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于1923年12月26日在原北京女子高等学校文艺会上发表的公开演讲 , 是一篇经典的演讲稿 。
“娜拉”出自丹麦戏剧家易卜生笔下戏剧《玩偶之家》 ,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娜拉”经历家庭变故后 , 看清丈夫真实面目 , 以及自己在家中不过扮演着“玩偶”角色 , 于是庄严宣布“我是一个人 , 跟你一样的一个人 , 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 而后毅然摔门出走 , 戏剧在此高潮闭幕 。
易卜生没有给出“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 但去“做一个人”的摔门声 , 惊醒了中国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 , 尤其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女青年 , 他们把娜拉当作“民国初年进步男女共同向往的典范” 。不少追求平等、独立的女青年正是在“娜拉”精神鼓舞下 , 决然走上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控制、追求自由恋爱的道路 。
娜拉出走|娜拉之死

《伤逝》剧照
鲁迅先生作为当时追求自由开放的思想先锋 , 不仅深刻认识到个性自由和妇女解放问题 , 也敏锐捕捉到自由青年们虽然澎湃着斗争激情 , 但缺乏必要的斗争经验和手段 , 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 产生精神迷茫 。
因此 , 当时人沉浸在学习“娜拉”出走、将“出走”作为追求自由的终极目标时 , 鲁迅以独特的超前思维将“娜拉”出走作为新的起点去思考问题 , 抛出了这篇演讲 , 专门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 , 以及怎样出走的问题 。

中国太难改变了 ,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 , 改装一个火炉 , 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 , 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 能改装 。——《娜拉出走怎样》
在小说《伤逝》中 , 笔者认为不仅仅子君是出走的“娜拉” , 涓生也是出走的娜拉 。子君是毫无争议的“娜拉” , 她“分明地 , 坚决地 , 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 ,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 摆脱“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控制而出走 , 与涓生开启了热烈、纯真的自由恋爱 , 并期待在吉兆胡同拥有幸福的小家庭生活 。
然而 , 现实是残酷的 。在两人一起度过了最初不过三周的清净和幸福后百思特网 , 开始逐渐产生隔阂 , 子君也逐渐由幸福到凄惨 , 最终被领回家“在周围的严峻和冷眼中”郁郁而亡 。
对于涓生 , 何尝又不是“出走的娜拉” , 只是在文中隐藏的较深而已 。作为已脱离家庭控制、“谈家庭专制 , 谈打破旧习惯 , 谈男女平等 , 谈伊孛生 , 谈泰戈尔 , 谈雪莱”的自由青年精神导师 , 此后又经历“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 , 其实是胆怯 , 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 出走后重又陷入“异样的寂寞和空虚”、以及生存的困顿挣扎中 。
娜拉出走|娜拉之死

《伤逝》人物:涓生和子君
《伤逝》和《娜拉走后怎样》实际上探讨的是同一个主题 , 都在试图为当时中国的“娜拉”们寻找到一条“新的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