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本纪》读后感精选( 五 )


在《尾声》中 , 吴昕孺说道:“我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词汇、每一个笔画 , 都隐含着曾经的高山、密林 , 都闪烁着当年的清风、明月 , 都散发着青草的气息、充溢乡村的腥膻味道和童年那既害怕又勇敢的姿态 。”与其说《牛本纪》是吴昕孺对年少乡村岁月的怀念 , 倒不如说是他给自己的激励 , 激励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把那段岁月扛在肩上、放进心中 。不管走到哪一座城市、不管写出多少作品、不管走得多远 , 吴昕孺心中一直住在那个叫“小五”的少年 , 那头叫“皇帝”的牛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 《牛本纪》既有虚构的成分 , 也有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融入其中 。如此才让它显得既虚又实、既扎实厚重又诗意荡漾 。
《牛本纪》读后感(三):一只看花的牛——三读吴昕孺的《牛本纪》
刘炜伟
前向 , 《初中生》的编辑们到学校来听我的作文课 , 赠交吴昕孺老师送给我的新著《牛本纪》 , 封面是桃花朵朵和牧童骑牛 , 扉页上签署的“昕孺”二字 , 行云流水 , 潇洒如其人 。这部六万余字的小长篇仅薄薄一本 , 我却读了三遍 。诗人的儿童小说 , 一个十岁孩子放牛的故事 , 令人不忍释卷 。
第一遍读 , 是在收到书第二天的午休 。本想翻几页 , 静静心 。谁知一眼入境 , 收不住 , 一面笑 , 一面翻 , 不觉就读完了 。实在是 , 太有趣!
牛“皇帝”在水田里连续翻滚 , 一田埂的人前俯后仰地挤着看 。四海的二叔被挤得摔到田里 , 成了一只泥猴 , 爬起来继续看 。这种围观的画面 , 在我们的生活中 , 都太熟悉 , 太常见 。可是 , 只有当作家把这点“执念”挖掘和强调出来 , 我们才发现 , 真的很可笑 , 很好玩儿!
发大水家家户户在河里捞东西 , 几个放牛娃彼此炫耀 , 对话却峰回路转:三伢说“捞到一只乳猪” , 二郎问“活的还是死的” , 果然——“死的”;二郎说姐夫“捞到一只铁锅” , 大军问“一口整的?”果然——缺了半边 。这个世界真是很小 , 所有细节都无所遁形;这里的生活也经常重复 , 你的经历往往已经是别人的经验 。所以 , 得意也就照例变得尴尬了!
“我”观察牛吃草“反刍” , 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 想象自己吃进胃里的东西也能倒出来 , 课上答题也变成了“要学习雷锋叔叔提着桶子反刍的精神” , 最后成功地将食道练成了可“顺流”也可“倒流”的水渠 。好羡慕孩子的好奇和勇敢 ,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意味 , 全世界都打开了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