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明志的诗词 谁有古代名人言志或明志的诗词( 二 )


修身明志的诗词 谁有古代名人言志或明志的诗词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 。
Ⅰ原文及译文,注释,鉴赏提示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注释: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
励精:奋发向上 。
险躁:浮躁 。
冶性:陶冶性情 。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
Ⅰ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
Ⅰ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 。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