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仁爱知行互动诗词 关于“仁爱”的诗句有哪些( 二 )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时刻接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每个人都无法预测将来的事会如何 。因此献出一份友善之心,或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 。都足以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友善之心,可以帮助一个困顿不堪的人去寻找到新的希望;可以为迷失方向的人重新找到路标;可以为失去信心的人重获新的希望 。将友善传递下去,就如一粒粒璀璨耀眼的珍珠,终将会串连成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项链 。它将展现人性最真诚最善良的一面 。我想,友善会使人在逆境时接受支援,使人的生命中不会因为缺少爱而变得凄惨冷淡 。
有哪些关于“仁爱”的古诗词?1、《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年代:唐作者:李白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 。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 。
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 。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
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 。
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 。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 。
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 。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 。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
2、《水调歌头·帝里记当日》
年代:宋作者:杨无咎
帝里记当日,赐第富相联 。惟君家最称著,桐木老参天 。
三相勋庸才业,一代风流人物,继世赖君贤 。自合跻清要,小屈佐平川 。
下车初,逢庆旦,听欢传 。冰清玉润,仁爱终始被江堧 。
满泛黄花称寿,细看红萸枝健,和气霭芳筵 。隔日醉重九,千岁似今年 。
3、《挽蔡文叔》
年代:宋作者:王柏
南风之时兮吹彼棘薪,乔木斯坏兮栋梁曷任 。欂栌椳闑与扂楔兮,匠眯眯而弗寻 。
况承天之八柱兮,穷岁月而莫登 。天岂不生材兮,郁牛山之嶙峋 。
雨露之所润兮,存日夜之肫肫 。及大厦之将颠兮,无一木之可乘 。
羌小民之怨咨兮,谓天不仁 。非道通乎三极兮,孰识天心 。
天既仁爱我民兮笃生伟人,一去就兮治乱攸分 。天亦仁爱我公兮,不使见犬羊之骇奔,
危机发兮众寐昏昏 。秉离明以为烛兮,魂营营而上征 。目断留田兮,歌南风之再吟 。
4、《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年代:宋作者:苏辙
晚岁官仍困,终身耻自言 。
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 。
赤县朝称理,衡山德共尊 。
远人应罢市,处处有遗恩 。
5、《满庭芳·肥绽梅红》
年代:宋作者:郑达可
肥绽梅红,嫩翻荷绿,微凉时起青苹 。人间福艾,都属老人星 。
累建高牙大纛,循良治、是处彬彬 。棠阴里,丰碑纪德,仁爱浃生民 。
纶巾 。风物里,一筇徒倚,傲睨寰瀛 。况清朝黄发,尤急谘询 。
第恐商山芝客,岂容便、蝉蜕功名 。他时看,腰横玉带,朱紫列云仍 。
有关仁爱的诗句学莫大于博,行莫于约 。唐.马总《意林.附编.袁准正书》
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 。宋.程颢《二程全书》
多识由博学 。宋欧阳修《和圣俞》
博取广收,取精用弘 。郑振铎《赞歌朝霞般的舞蹈》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实,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病者也 。(汉.王龙)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 。(胡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博览多闻,学问决熟 。(汉.王龙)
1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晋.葛洪)
读书破万卷,下毛如有神 。(唐.杜甫)
90心性版感悟总结,仁,义,礼,智,信的感悟心德“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用之,和为贵 。”(《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 。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