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诗词赏析 诗歌鉴赏《月夜》( 五 )


赏析中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怎样(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2)表达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
有关“月亮”的诗词及其详细赏析有哪些?1.《关山月》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
2.《中秋月》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
3.《静夜思》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