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长征书法作品 毛主席诗词《长征》的草书是什么( 四 )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 , 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 , 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 , 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 , 带到了延安 。一天 , 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 , 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 , 殷勤款待 。青年作家感动不已 , 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 , 欲赠毛泽东 。毛泽东喜出望外 。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 , 一把将书夺了过去 。“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 。“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 。青年作家连忙调停 , 结果是平分秋色 。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 , 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 。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 , 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 , 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 , 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 , 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 。因此 , 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
1949年 , 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 。二十来年的时间里 , 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 。“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 , 是他时常披阅的 。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 , 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 。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 , 很是欢喜 , 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 。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 , 各种题跋二百余件 , 汇集刻印 , 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 。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 。1958年 , 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 , 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 , 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 , 体其风貌 , 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 , 吸取其精髓 , 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书法中 , 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 。而在草书中 , 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 。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 , 爱不释手 。1974年 , 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 , 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 。亲切交谈之后 , 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 , 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
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 , 我们不难看出 , 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 , 而且神似 。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 , 特别是草书 , 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 , 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 。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 , 但他又不拘泥于此 , 勇于创新 , 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 , 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 , 那书法就停滞不前 , 没有发展了 。”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 , 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 , 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 。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 , 善草书书帖 , 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 自此草书长进…… 。”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 , 是至理名言 。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 , 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 , 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 , 却没有专门论述 , 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 。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 , 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