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题目大全 有题目的四十首古诗词( 六 )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河南、河北等地)}
诗题非常简洁,“秋”点明季节,“思”表明情感,一种思念之情 。稍加揣摩,思什么,谁思谁,是闺中少妇对“觅封侯”的丈夫思念呢?还是身处故地对飘泊他乡的朋友的思念 ?抑或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推测,秋风萧瑟,黄叶飘地,北雁南飞,最易勾起思念情怀 。至此,通过诗题已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内容 。结合诗歌主体部分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家书”一看,原来是客居洛阳之人因见秋之凋零摇落而触动了他的孤寂情怀,引发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情思,欲归不得的惆怅只能使他写封家书来寄托绵长思念,千言万语千愁万绪竟却无从说起难以下笔 。诗歌因行诗须要宕开了成书的具体过程和内容,选择了托行人带信临发前的一个细节——开封——着笔,在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内容的细致入微的心理基础上,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因“恐”而不假思索地“又开封”这一动作,非常真切地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如此细节的选择,化平淡为神奇,使得诗歌极具诗情和戏剧性,也难怪王安石评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 。
(2004年青岛市高三教学统一质量检测题)
从诗歌题目看,“江亭”点明地点,“夜月”点明时间,“送别”点明事件,突出主题 。经此分析,这是一首离别诗,感情基调已可把握,迷蒙冷寂的氛围触手可摸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 。受此影响,古代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黯然消魂”的情感,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诗概》) 。因此,写诗一忌平实浅露,二忌缺乏含蓄深婉 。要“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诗人王勃特别注重取景,作到上下句所写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这样就使取景与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情与景会的艺术效果 。他寓情于景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巧妙地融入景色描绘之中,景中见情浑然天成. 。首句写景,夜月之下寒烟笼罩,点出送别氛围.,凄清冷寂油然可知 。“烟”之修饰一“乱”,貌看是写夜烟弥漫,实是诗人因送别而心情迷乱 。次句写诗人送别之后仰望明月,已经月移南端. 。着一“飞”字,正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 ·游泳》的“一桥飞架南北”的“飞”字暗示神速一样,在表明时间匆匆转瞬即逝的同时,暗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的感受 。友人走后的寂寞离亭,既是实写外在的环境,也是诗人内在的情怀 。所以结句的“寒”字不仅是夜深雾重时寒气逼人时肌体所感,更是这离别之夜独有的惆怅失落的内心感受 。到此,该题答案已清晰可见 。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并无“怨”字,而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江苏)}
诗歌标题直接点出了这是一首边塞诗,“征人”即征夫,戍边的士兵,“怨”点明怨情,象李白的《玉阶怨》一样,明明抒发一种怨情,却通篇无一“怨”字,正体现了唐诗的含蓄蕴藉 。面对诗题,我们就要思考:征人为什么要怨?怨什么?诗人通过该诗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再结合边塞诗的发展一看,这类诗歌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也在反对开边,象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反映战争对广大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经此分析,诗歌的主旨就已明确 。既然是边塞诗,那么诗句里面就应该反映边塞的特征,或植被或气候或地域 。具体这首诗歌来看,联想我们学过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相关知识,可推知“金河”“玉关”“青冢”“黑山”等都是边塞地名,由此推知该诗是边塞诗,反映了征人的戍边生活,该题第一问就迎刃而解 。“岁岁”“朝朝”,从时间入手,两词叠用,年年如此天天如此,烦怨之感顿生 。“ 金河”“玉关”着一“复”字勾联,说明东西奔波往来边城,首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马策”“刀环”用“又”字相连,表示跃马横刀操练不休,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长年累月单调乏味的戍边生活犹如慢慢长夜,给人不穷无尽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再看三四两句,诗人由时间过渡到空间落笔 。“三春”之际,江南已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边塞之地却是“春色未曾看”,到处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目之所见,颇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味 。荒凉偏远,气候严寒,此三怨矣 。再放眼四周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环境凄冷,景色单调,谓之四怨 。整首诗歌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真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