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词精选 辛弃疾诗词精选(11)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 。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众里寻她干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
【赏析三】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词的上半阕极写元夕之景:千万灯树如火花竞放,似繁星雨落;街上徜徉着宝马雕车,空中飘散着凤箫清音;各色各样的灯在夜色中回转翔舞……然而,这一切并未打动作者,他无暇欣赏、流连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他要寻找自己的情人 。情人在哪儿呢?下半阕笔锋一转,由景写到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然而,这些穿着节日盛装的美人,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他焦急万分:“众里寻他千百度”,但还是没有找到 。“蓦然回首”,啊,终于看见了:站立在灯火零落,清冷僻静之处的,正是“那人”!词到此戛然而止,而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所创造的意境,却引人深思 。
也许有人会问,“那人”为什么不加入狂欢的行列,却独自在“灯火阑珊处”呢?表面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词,然而,词中似有更深的含义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作者,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 。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吗?同时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陆游《追感往事》)在这首词中,作者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的谴责,又有“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同上)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徧,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 。正是“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
《元夕》在“比兴”的运用上,很有其独到之处 。前人运用“比兴”,多是在抒情之中,或者记叙描写之中,以词的某一部分为兴辞 。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的是作者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当时他正在贬滴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然是有寓意的,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表现了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句词中的“雨”,暗喻着人生的升沉、坎坷,已经超出了自然雨的含义 。但这还只是取全篇中的一部分作为“比兴”的寄托物 。《青玉案·元夕》则是以整首词所构成的完整形象来暗含作者的寄托,从元夕盛况的描写,到“那人”的出现,句句写的是元夕寻人,形象本身是很完整的 。作者从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这首《青玉案·元夕》,正是这样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