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韵如何理解 诗里的韵怎么讲( 六 )


软沙倚坐稳 , 冷石醉眠醒 。
野膳随行帐 , 华音发从伶 。
数杯君不见 , 都已遣沈冥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 , 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 , 在晚唐开始流行 , 到了宋代 , 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 , 此乃大忌 。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 , “芳”、“香”等 。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 , 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 , 如“冬”与“东”之类 , 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 , 即为出韵 。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 , 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 , 叫做“和韵”或“步韵” , 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 , 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 , 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 ,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 , 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 , 但不必用其原字 。
①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十八韵:
一麻 , 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
二波 , 韵母 o、uo 。
三歌 , 韵母 e 。
四皆 , 韵母 ie、ue 。
五支 , 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 , 与七齐有别) 。
六儿 , 韵母 er 。
七齐 , 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 , 有别于五支) 。
八微 , 韵母 ei、ui 。
九开 , 韵母 ai、uai 。
十姑 , 韵母 u 。
十一鱼 , 韵母 v 。
十二侯 , 韵母 ou、iu 。
十三豪 , 韵母 ao 。
十四寒 , 韵母 an、ian、uan 。
十五痕 , 韵母 en、in、un、vn 。
十六唐 , 韵母 ang、uang、iang 。
十七庚 , 韵母 eng、ing 。
十八东 , 韵母 ong、iong 。
十三辙即十三个通押韵部 , 分别是:
一发花 , 十八韵的一麻 。
二梭波 , 十八韵的二波三歌 。
三乜斜 , 十八韵的四皆 。
四衣欺 , 十八韵的五支、六儿、七齐 。
五灰堆 , 十八韵的八微 。
六怀来 , 十八韵的九开 。
七姑苏 , 十八韵的十姑 。
八衣欺 , 十八韵的十一鱼 。
九由求 , 十八韵的十二侯 。
十遥条 , 十八韵的十三豪 。
十一言前 , 十八韵的十四寒 。
十二人臣 , 十八韵的十五痕 。
十三汪洋 , 十八韵的十六唐 。
十四中东 , 十八韵的十七庚和十八东 。
因为十三辙的七姑苏和八衣欺对应十八韵的十姑十一鱼通韵 , 合并就是十三辙 。
③近体诗基本规律
我们以最简单的方法 , 来看看如何构成一首完整的今体诗 。
基本句型“逢双必反”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 , 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 。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 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后” , “明月松间照” 。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 , 如上面的“沙场烽火侵胡月” , “海畔云山拥蓟城” 。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 , 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 ,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 , 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 , 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这就是所说的平仄“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 。
平仄“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
我们写诗的时候 , 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 , 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 , 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 , 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 , 叫作“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 , 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 , 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 , 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 , 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 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 。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