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字诗词 带有音和诗字的古诗( 二 )


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
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
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
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宅”.
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
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疽”“cháng'’.
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
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
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
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é”.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
三、多音字从义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
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字.“花重”表现了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红艳欲滴状态,因而这里“重”要读“zhòng"不能读"chóng'’.而张籍《秋思》中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万重”就是“很多层”的意思;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三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重重”也表示“很多层”的意思.因而,这里的“重”要读“chóng'’,而不能读“zh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