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唐山的诗词 求歌颂唐山的诗歌采用必重谢( 八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赞颂唐山的诗词 求歌颂唐山的诗歌采用必重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勾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诗经》、《楚辞》中都有描写山水的成份,尤其是《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不仅较细致的写出了山水形貌,且具有意境 。但是这些也是如田园诗在《诗经》、《楚辞》的地位一样——并非为表现山水之美而作,只是做为背景和比兴的媒介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呤诵这些诗篇,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赞歌 。它们又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使人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情操 。山水诗实在是从南宋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眺继之,也称“大小谢”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很高 。建安时期曹操所写的《观沧海》,开始以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如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东临碍石,以观沧海 。水何潺潺,山岛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雨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咏志 。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所写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所指就是这么一首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大胜,于归师四季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豪迈的诗章,诗篇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 。全诗以沧海为中心,动静结合,展现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壮志宏图 。以后写大海的诗,就很少能出其石者 。在魏晋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中国的第一批山水诗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小谢” 。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写景该划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它景为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看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 。谢眺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即将远离故乡京邑(今南京)的前夕 。它通过故乡美好景色的描写,表现依恋难舍之情 。诗人笔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运用语言精密,描绘景物真切生动,成为传世名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 。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早期山水诗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山水发展熟的时期 。统一、强大、繁荣的石唐帝国,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为诗人提供了长期漫游祖国山河的条件 。盛唐社会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的时代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较前人大为开阔,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寻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又有时流露出的愿望,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 。如孟浩然的七言诗《夜旧鹿门山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秀才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此诗为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术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 。这首诗就是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从时间来看,由渡头日落到鹿门月照,由昏暗到光明;从行来看,由喧闹的渡头到寂寥的轻松,脱离烦嚣的尘世,来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归鹿门 。暗示两条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 。后四句描写鹿门山清幽寂静的境界,似乎“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诗人清高超脱,怕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王维既善于作诗又精于书画,其作品大都以写意为主,力求神似,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代表作是《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旧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事虽写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静景色,但诗人却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语于诗中 。诗人用富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给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 。如山水画赏心悦目,清秀新丽,使人怡然自适 。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江汉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墨极浓,却雄奇清丽 。以汉江雄壮阔的景色为背景,将洁瀚的水势,苍茫的山色,构成一幅浑然一体、意象飘逸的水墨图 。中唐居易的山水诗与他的新乐府诗不同,而接近山水诗派,但更为明快、恬适 。如《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月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又如《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篇作品都描绘得色彩浓艳,景色瑰丽,富有情味 。它在艺术上用经过提炼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语,以贴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画面中饱含着对山河的珍爱 。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在孟王诗派的支流,他们的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钓图,又是比兴寄托的自我人格的写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如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层次,又有中心 。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迹,构成独特的意境 。诗人以渔翁自喻,身处逆境,不向恶势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赏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 。山水诗派的诗,大都长于情韵 。李白擅长各种诗体的题材,他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孝超越前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而充分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奔放的风格,瑰丽的语言,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 。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 。《蜀道难》一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随着反复吟叹的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川画卷,雄建笔力蕴含着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 。他的山水风景诗,意境恢宏,构思神奇 。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构成雄伟观,那惊诧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描写大山雄奇的对峙,长江激流奔腾,它充满巨大的生命力,冲决一切阻遏前进的障碍 。青山、白帆、红日衬映,江山多娇,引人神往 。《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动飞鸟、猿声、山影、大江一泻千里,寄寓了作者豪迈和欢快的心情 。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又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处复更还 。李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诗,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祖国河山的赞歌,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 。后人如苏轼等吟咏山水虽也受李白的影响,但始终达不到他那样的气势和神韵 。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 。他青年时代的《望岳》共三首,以咏东岳泰山的这一首最具艺术魅力,为千古传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写远望之景 。“岱宗”是泰山的尊称,作者设问: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然后回答: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的颜色 。“走了”即“未尽” 。次联写近望之势 。“造化”指大自然,“钟”是集的意思,这一联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 。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阳早晚,一个“割”字写出泰山莽苍苍地矗立的高大形象 。三联是细望之景 。仔细一看,山中层云叠起,使人的心胸为之激荡,鸟儿飞归山林,越飞越小,使人望穿双眼也望不到底 。末联写极望之情 。登泰山顶峰极目远望,其他的一些山都显得那样小 。景象极为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 。他还有许多登临、凭吊、纪行诗,都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 。平常风景一经他妙手点染,便风采生动 。如风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明丽喜人,对仗工整、功力深厚 。晚唐诗人的山水风景诗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迈,也不似杜甫的沉郁 。杜牧、李商隐,湿庭筠都有写景名篇,以杜牧的绝句最为清秀,流传最广,如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在赞美中,又浮起对历史的感慨,《山行》则写出迷人的秋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题在第四句:夕阳晚照、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火红、还艳丽 。写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唐朝的山水诗题是历代以来艺术成就最高的 。这其中不仅仅是于唐朝的国力兴盛,诗人们能够览遍祖国广大河山写下优美壮丽的山水诗,还因为这一时期的人才辈出,但是,山水诗的发展是没有年代所限的 。从总体看,宋代山水诗的数量质量不及唐代,宋词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更少 。但是也产生了一批描写山水风光的名诗 。北宋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山水风景诗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各具特色 。王安石的诗喜欢用前人的诗句,但经他点化,常能构造出新鲜的意境 。他晚年在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的山水小诗 。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见所感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思乡之情、王安石的诗,学杜甫的克扣锤炼,而并不沉郁苍凉;学王维的诗情画意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他还善于在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中 。苏轼的诗词风格,有李白的飘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丽之下,“出新意于当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他的山水诗以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抒情、清新而独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尤以小诗最精彩 。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时,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下湖比西子,淡 浓扶总相宜 。这首诗并没有笔墨直接具体地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敛滟”“空濛”两个特征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然后把西湖与西施媲美,欣赏和肯定西湖:下施所共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那种本色美,诗人在诗中努力创造的是意境美 。他的《六日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雨景:黑云翻墨未遮断,白云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云天 。小诗对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诗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来的乌云,乌云袭不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见青山俏影:把雨点比喻珍珠纷纷跳入船舱,绘声绘色,是急雨:一阵急风卷地而起,吹散乌云,雨过天晴,望湖楼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开阔如天 。诗人在酒醉之后,以矫健的轻捷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雨突变的大自然美景 。曾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描绘了君山与洞庭的优美景色:满川风雨独凭栏,缩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云山堆里看青山 。诗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水的锋峦双作湘妃头上的十二发鬟,富有情韵: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观 。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诗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 。黄庭坚化用刘、雍两人诗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峡是天下奇景,历代颇多吟咏 。陆游六十八岁时吟咏三峡风光有七绝组诗九首 。下面是最具欣赏力的《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鸣啼明月中 。上两句心青山入云,飞舟彩翠从开而降,满空飞舞,景象宏丽 。李白写三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传诵千古 。陆游化用棂白诗句,天衣无逢 。他把这一特色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两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罢了 。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意味深长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斋诚体”,写山水风光,观察细致,描绘深动,立意新,有现实感 。如七律《过杨子江》: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淆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寒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全诗前二联咏下江天险的壮阔景象,后二联写当时江北沦陷,国运危急的形势,感慨深远,寄讽喻于笔墨之间,委婉传神,寄寓忧国的深情 。于谦的《上太行》是一首写景记行的小诗: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蹿又上太行山 。这首七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 。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修中采,下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是粗笔勾划,力求意态自然 。清代再现了诗词创作新的繁荣,产生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大量作品 。其中倡“神韵”说的王士祯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诗为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直州绝句》二首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白沙亭下湖千尺,直送离心到林陵 。江岸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类风景绝句,直承王、孟派清远、闲淡的境界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绝句《北固山看大江》则可上比唐人雄奇风韵: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商秋坐落晖 。眼前长江趋大海,青天却是向西飞 。在民族频临危亡的关头,近代诗人描写山水的记行诗,恢复了悲壮苍凉之声,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壮志 。如谭嗣同七绝《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来,山入潼关不解平 。开篇气势不凡:潼关雄居高山,马蹄声随风飘散,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来缚,进入潼关后所有的山峦都突兀高峻 。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奔泻千里的雄心和高山一样奇拔的斗志 。陈去病七律《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松泛海》,写于1908年,诗人借东坡词起韵,写万里海空壮观的景象 。末联借满腔忠愤的伍子胥化为江涛的典故,抒发了“素车白马”的为国难而斗争的精神:舱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诸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灸风翻水泛红 。惟有蛋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毛泽东笔下的山水,则另是一种境界 。他的作品赋予了山水和记游诗词以崭新的风格,如《十六字令·山》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臣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似在其间 。这是1934年至1935年间诗人描写行军途中所 的群山形势险峻 。他不同于古人的寄情山水,不是唱祖国壮丽山河的赞歌,也不是描绘山水优美的画卷,而是描绘山容,抒发豪情,展现革命队伍万马奔腾、倒海翻江若擎天之柱的战斗,写得气势磅礴,意象非凡 。山水田园是自古以来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山水田园的诗篇 。唐、宋则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