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系列( 二 )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 。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 。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 。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 。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 。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
【中医知识系列】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正邪斗争,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故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扶正驱邪、消除病因、纠正紊乱的脏腑气机及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现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所以能治病,与药物自身的性能(药性)有关,而前人认为药物多有偏性,故明代张景岳说:“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耳,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 。”是说只有用药物的偏性,才能纠正疾病的偏胜 。清代徐大椿(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药性来自药物自身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作用,与药物的品种、产地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