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剪贴板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作文( 七 )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 。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 。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
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 。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 。据《史记》、《竹书记年》等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 。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用服饰的印染色彩、纹饰来区分尊卑等级的规定了 。秦汉以后,镂空版印花方法大为盛行,其后花色品种日见繁多,印染工艺也日臻完善 。
中国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 。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 。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
蜀锦产于四川,以成都为主,故成都又有锦城和锦官城之称 。此外,南充、阆中、乐山、绵阳、新都等地也生产蜀锦 。蜀锦仍然沿袭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宋锦因今之产地在苏州,故又名「苏州宋锦」,以古朴雅洁而著称于世,现已面临技艺中断的濒危局面 。云锦的产地在南京,因其锦纹瑰丽有如云彩,故而得名 。其图案布局严谨,富有装饰性,并多以金线显花或绞边,华彩四溢,臻丽至极,是中国皇家的御用织锦,代表了织锦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 。
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 。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 。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 。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
泥塑艺术
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中国境内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的丧葬习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为陪葬品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 。
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 。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 。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今天,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 。
面塑一般分为观赏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礼馍) 。用于观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材料的不同使这两种面塑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少许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