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是什么意思|“莫须有”背后的含义( 二 )


让我们来回忆一个历史故事 。公元960年 , 一位朝廷中无人可比、号称忠心无二的统兵大将奉命出征 , 结果走到半路被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到身上 , 山呼万岁拥戴为皇帝 。这位新皇帝在部队的簇拥下返回国都 , 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 , 就这样登上了帝位 , 建立了新的王朝 。这位“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的统兵大将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 他此前是后周朝廷的殿前都点检 , 握有军权的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 , 他的手下有拥立之功 , 自然跟着“鸡犬升天” , 可以说这正是他们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原因 。赵匡胤的皇帝宝座坐稳之后 , 立即“杯酒释兵权” , 在宴会上夺去了手下所有统兵大将的军权 , 并制定了“崇文抑武百思特网”的国策 , 目的就是防止武将权势过重 , 再次发生“黄袍加身”的故事 。在皇帝的逻辑里 , 拥有谋反的实力就等同于一定会谋反 , 无论是出于本人的意愿 , 还是出于部下的胁迫 , 其结果是没有分别的 。
主疑臣危 , 自古而然
遗憾的是 , 一代名将岳飞没能参透这个道理 。可能他认为自己忠心 , 所以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可能他认为自己始终正大光明 , 所以不必害怕奸臣的诋毁 。但他错了 。
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王翦伐楚 , 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 。有人对此不齿 , 王翦却说 , 秦王惯常猜疑 , 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 , 我不这样做 , 怎能打消秦王的疑心?与王翦相比 , 岳飞可谓丝毫不知自己军队的实力已令皇帝产生巨大的危机感 。宋高宗曾经为他造一座住宅 , 岳飞推辞了 , 他说:“敌人还没消灭 , 哪里顾得上家呢?”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 , 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 , 武将不怕死 , 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在百姓看来 , 岳飞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将领 , 但在皇帝眼里 , 岳飞拥有强大的实力 , 却无欲无求 , 说明他是“待价而沽” , 心里有大欲大求 。岳飞已是太尉 , 位极人臣 , 他还想求什么呢?自然是皇帝的宝座了 。
岳飞的悲剧可以作为后世的参照:后世有两个人也曾处在与岳飞相同的环境中 , 一个是明末守卫辽东的大将袁崇焕 , 另一百思特网个是清代剿灭太平天国的大将曾国藩 。袁崇焕自负忠心为国 , 擅权诛杀大臣 , 引起皇帝猜忌 , 不但自家性命不保 , 还连带着造成了明朝整个的军事失败 。而曾国藩则大不相同 。曾国藩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组织起来一支实力强大的“湘军” , 并成为这支军队的实际主人 。正是靠着这支军队 , 曾国藩打败了英勇善战的太平军 , 剿灭了太平天国 。大功告成之后 , 曾国藩立即感受到了朝廷冷冰冰的嘉奖之下的猜忌与提防 , 他当机立断 , 解散了湘军 , 最终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名誉 , 又实现了国家的和平 。与岳飞和袁崇焕相比 , 曾国藩可谓是对“莫须有”三字体会最深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