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篇佳句荟萃日月山水( 二 )


3、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赞扬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意深长的勉励,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 。题目中常常有“赠”、“别”、“送”之类的字眼,点明性质、题材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
4、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
5、写景咏物诗(包括田园诗)
写景咏物诗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抒发自己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恬淡自然、闲适自得等情感,或者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或者表达自己的品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贺知章的《咏柳》等 。
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不同类型古诗的特点,鉴赏古诗时先从内容切入,分析区别清楚诗歌是属于哪种类型,就可以基本把握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为鉴赏领悟古诗打开成功之门 。
二、要掌握鉴赏的方法
1、整体感知,抓住诗眼
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闲情等,而这些情感的表现经常会聚焦在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上,此时这一句或一字就成为全诗的“眼睛”,即“诗眼” 。鉴赏时如果能筛选并抓住“诗眼”,将大大有助于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题,选用了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绝句《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其“诗眼”就是第三句中的“凉”字,一个“凉”字既写出了天凉,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心凉) 。
2、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 。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已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用“风霜”、“雨雪”、“长烟”、“落日”、“孤城”、“角鸣”等表达征戍之难;用“杨柳”、“笛声”、“落花”、“孤蓬”、“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用“月”表达思乡,用“星”传恨,用“水”喻愁多,用“梅”“莲”“菊”表达高洁品行,用“松”表达凌云之志 。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选用了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只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就可以悟出诗既表现了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又体现了诗人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
3、推敲语言,传达效果
推敲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即品味语言的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突显优劣,可以准确理解诗意 。比较的字要把着重点放在动词上,如“微风燕子斜”,“斜”如换成“飞”就没有了“斜”字所蕴含的形态美 。还要重视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如“山青花欲燃”,“燃”如换成“红”,就不能突出艳丽、景物如花的动态美 。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选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引”比“别”用得好,它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起愁心,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
4、表达技巧,鉴赏之重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理应成为我们鉴赏古诗的重点 。
(1)从修辞手法切入
古诗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 。所以,鉴赏古诗,只要抓住诗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 。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0题,选用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而“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
(2)从表达方式切入
表达方式有抒情,包括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乐景衬哀情等)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写景:形、色、声、态,视角:俯、仰、远、近)和侧面描写;叙述和议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