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心得怎么写?

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它好比洪涛巨浪 , 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 , 在黑暗中见庄严 , 在黑暗中见光彩 。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 , 黛玉真正嫁了宝玉 , 也不过是闹个平凡收场 , 哪叫得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看了余华先生的《活着》 , 在感伤得一塌糊涂之后寻到了一丝安慰平衡 , 正是因为它的悲 , 所以才刻骨铭心 。
《活着》是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 , 讲述了福贵一家由以前封建地主家庭逐渐走向衰败 , 记录了在解放期间 , 文革前后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 。剧中的福贵老人先葬爹娘 , 后儿子有庆献血而亡 , 女儿凤霞又因生育大出血而死 , 妻子家珍又长期软骨病 , 操劳过度亦去世 , 女婿二喜也因意外事故而去世 , 最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最终也摆脱不了噩运 , 一个个的亲人 , 一个个的生命远离了福贵 , 最终只剩下头老水牛与福贵相依为命了 。整部作品阐释了生命的脆弱 , 活着的艰辛 。
我是先看了电影《活着》再来看原著的 。剧本对原著多少作了些改动 , 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无论是著作或电影那种真切、朴实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 , 任凭岁月的洗刷也丝毫不会淡化一分一秒 。当时一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父母也看看这部影片 , 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 , 因他们曾经也历经过那种生活——“大跃进” , 文革动乱 , 改革开放掀起的春风浪潮……当一个个熟悉的画面略过眼球 , 当一段段已尘封的经历重新被演绎 , 在已经历经生命历程大半的他们 , 相信肯定会有独到的体会 。
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 , 而是蕴涵着生存的哲理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 ,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 而是忍受 , 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活似乎是脆弱的 , 经常要遭受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预 。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 。故事的感人力量还来自人物之间的各种瓜葛 。当福贵、家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生产后大出血 , 医生们都因文革被拉去游行而没人能够挽救生命时 , 福贵、家珍的大悲转为整个社会的悲哀 。观者也无力地掉泪 , 为了他们的无助 。活着 , 就是为了活着 。余华说:“生命要求他活着 , 他就活着!”在福贵的一生中 , 生命之神常常要求他面临生命的选择 。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 , 将一切都撕碎 , 包括他的梦 。他本有儿孙满堂 , 他本有他的欢愉 , 最终却只剩形单影只 , 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 , 一切都死了 ,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