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中诗词的作用( 三 )


忽听得唤苏三我的魂飞魄散,吓得我战兢兢不敢向前 。
悲惨的唱词,再配上悲惨的音乐,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并对苏三的处境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
苏三出了监牢,见了崇公道,一边行礼,一边唱道:
无奈何我只得把礼来见,问老伯您唤我所为哪般?
即使在这种处境之下,苏三仍然记得“见礼”,这就越发地突出了苏三的知书达礼和处变不惊 。同时,苏三把解差崇公道叫做“老伯”,也体现出了苏三的乖巧 。
崇公道告诉苏三,要把她解送太原复审,她的案子有可能要改判 。苏三闻言大喜,但却按耐住自己的喜悦心情,跟崇公道仔细商量行程 。等崇公道走后,苏三才终于忍不住冲口而出:
崇———老伯————他———说是————京剧中经常是唱之前要先来一段音乐,但这里却是冲口而出一个“崇”字,以体现苏三惊闻喜讯之后又憋了很久,恨不得马上释放的那种心情 。而且唱“他”这个字时,调子非常的高,体现出了苏三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 。苏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所以唱完“说是”之后,就只有音乐在响,没有苏三在唱了 。音乐响了好久之后,苏三的心情才终于平缓了一点,可以继续说话了,于是苏三接着唱到:
冤枉能辨————
唱完之后这四个字后,苏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则以大段的音乐来反映苏三的这种心情 。
接下来就要打点行装,苏三一边打点行装,一边唱:
想起了王金龙负义儿男 。
想当初在院中何等眷恋,
到如今恩爱情又在哪边 。
我这里将状纸暗藏里面,
到按院见大人也好伸冤 。
这一段以王金龙的“负心”以及凄婉的音乐来反映苏三的无依无靠 。但即使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形下,苏三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了跟命运抗争,“将状纸暗藏里面”,准备自行伸冤,这就衬越发托出苏三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形象 。
苏三的状纸是早就准备好了的,而唱到状纸和伸冤这两句时,音乐也显得异常沉稳,显得苏三非常沉着、冷静、机智 。
出了洪洞县的监狱,来到大街上,苏三便唱起了那段脍炙人口的“西皮流水”(京剧中的一种曲调):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
苏三口中的“三郎”就是王金龙 。苏三的案子虽然有改判的可能,但不一定就会改判,所以苏三欢喜过后,不免忧从中来 。看到大街上人来人往,于是便想给心上人捎上一句生离死别的话 。这一段的戏文很好,曲调也好,李维康老师的唱腔更好,堪称“三绝”,把苏三面临生离死别时那种“一了百了”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生离死别之时,把什么都看得开了,反而没有那么悲痛 。所以这一段的曲调不仅不悲痛,反而还带有一种“快感” 。
一路走一路想,苏三越想越感到这个世界对自己太不公平,于是用既悲且愤的唱腔唱道:
人言洛阳花似锦,偏我到来不是春!
“不是春”这三个字是苏三咬着牙关唱出来的,把苏三对那个吃人的社会的愤恨之情表露无遗 。
这场戏演到这里,观众已经看到了一个美丽善良、知书达礼苏三,一个有情有义的苏三,一个沉着冷静、外柔内刚的苏三,一个本应无比幸福却又受尽磨难的苏三……苏三这个艺术形象就这样被塑造成功了 。
小说和戏剧都是以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通过塑造苏三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通过苏三这个人物的悲惨遭遇,就反映了当时无比黑暗的社会生活和无比低下的妇女地位 。
苏三的遭遇太悲惨,再不出现个好人让她依靠一下,观众简直要看不下去了 。所以戏里面紧接着就安排了一个好人来陪着苏三:解差崇公道将苏三身上的深重枷锁取了下来,自己拿着,却叫苏三柱着自己的“水火棍”慢慢走 。苏三在路上又认崇公道为义父,使苏三终于有了一点点依靠了 。
崇公道在戏里是个丑角,也是个乐观派,通过崇公道的插科打诨,才使得观众的心情不至于那么沉重 。一路上苏三都在向崇公道倾诉着自己的不幸遭遇 。作为一个“世事洞明”的长者,崇公道则不断地开导苏三,这其实是把苏三为什么遭遇不幸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巧妙的剖析,进一步反映了当时无比黑暗的社会生活和无比低下的妇女地位 。
描写春日暖阳的古诗词朱熹的《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