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为我讲解古诗词的创作细则例如押韵、平仄等( 四 )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
"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
"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诗词中平仄乃至格律的知识是比较复杂的,一下子讲不完,这里给你讲解几个比较常见的点,也有助于你辨别诗词的平仄 。

  1. 平仄的识别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时的通用汉语虽然每个时期语音都不一样,但基本上有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对应今天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 。除此之外都是仄声 。今天入声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只存在于少数方言当中 。也就是说,今天的三四声都可以大致认作仄声 。当然,由于古代字音和现代有较大差异,所以,要仔细区别平仄还应考查字的古音 。
  2. 平仄的格式 。五言句有四种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 。七言句有四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些句式可以对应组合成不同的绝句或者是律诗 。
  3. 平仄的规则 。第一讲求平仄相对,即同一联上下句同样位置上的字音要平仄相对;第二讲求平仄相粘,即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要相同;第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规定,一三五字则不必 。原因可能是因为汉语言两字一重读的音步 。
这只是诗歌格律知识中比较基础的几点,但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平仄辨别 。我国古代诗词艺术博大精深,纷繁驳杂又融会贯通,要更详细了解这方面知识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关于诗歌格律的确立发展可以参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
古诗教学中如何根据平仄指导学生朗读?该不该用这种方法去指导朗读?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值得探讨 。
如果按这种思路进行教学的话,我建议教师不妨进行双语教学,什么是双语教学呢?一是用普通话,二是用方言,这里的方言不指定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当然,如果使用客家话那最好 。因为客家人是唐宋时期迁移走的人 。他们的方言当中仍保留着很多古音 。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的恢复字的古音怎么读 。当然,不同地方的方言,仍多少保留有一些古音 。为什么普能话就没有呢?我们知道,普通话是在北方人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的说,其实就是北京话 。北京是元明清的故都,元代是蒙古族的天下,蒙古人是北方人,他们对汉文化的承袭有折扣 。明代虽然仍是汉人天下,但清代又是满族之天下,满族是文化承袭上,一样有折扣 。一直到清亡 。北京这片土地上,大多时候生活的主要都是北方人,他们的语言不知不觉就在那里扎根了 。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统一全国语种,制定出了普通话 。普通话将古四声中的入声直接剔除,致使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再合格合律 。但是其他语言却循规蹈矩的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古音不断消亡的同时,其实还是有大多数古音仍被保留 。据说,古代的四声,除了在声调上的变化外,还有在发展长短上的变化,而入声就是发音非常急促的音 。
在此,用格律教学诗词的老师,不妨也学习一下吟诵 。吟诵是用音乐节拍来表达平仄的方法 。比如,遇到平声字的时候,拍子较长,而遇到仄声时拍子较短,而遇到入声则拍子更短,表现出促发音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依拍子就可以表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 。具体的可以百度搜索一些关于古诗吟诵的资料 。有一种传说说,古诗是配谱可唱的,但从来没有人见过谱 。是谱真的消失掉了,还是我们没发现 。因此有的学者专家认为,其实古诗的谱是音长音短谱,依韵行腔,并没有固定的“朵、捋、米”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