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救母的到底是谁

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汉士子刘向(一说刘玺)进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题诗庙中,戏弄庙神华岳三圣母,三圣母怒欲杀之,得太白金星之告,谓其与刘有三宿姻缘之份 。三圣母遂与刘结为夫妻 。三宿后,刘以沉香一块赠别,嘱他日生子,以此为名 。三圣母既孕,其兄二郎神察之,怒提华山,压三圣母于山下穴中 。三圣母于穴中产子,乃名“沉香”;又遣夜叉送与其父 。沉香成人后,寻母华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又窃得萱花神斧,与其舅二郎神大战于华山 。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很早以前就有“二郎担山救母”的传说,一直是较正统的,结局是救出母亲,一家人在一起 。至于后来的沉香劈山救母,算是个复制版吧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58897.html?wtp=tt
描写皮影戏的句子【第1句】皮影戏,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过?凡是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记忆里,都曾经有过皮影戏带来的乐趣 。我也不例外 。只记得有谁家娶媳妇或者葬老人的那天晚上,就可能会有皮影表演 。那时,一到晚上,孩子们早早的端着自家的板凳,一行行高高低低的排列着,有说有笑,只等戏开始 。

【第2句】翻阅资料,想了解一下皮影戏的知识,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子们拿着布娃娃玩,影子倒影在地上,栩栩如生 。于是,他用锦帛做成李夫人的样子,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在白色帐幔后面表演给武帝看,武帝龙颜大悦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激起了我对久远的皮影戏的兴趣 。

【第3句】孩子们之所以对皮影戏如此着迷,还在于它高超的表演技巧,但是这种技巧只有在过节或过年时才能展现,平常的日子里是看不到的 。有一年过春节时,父母特别准许我去看了一场皮影,演出的是《秃尾巴老李》、《王大娘钜大缸》和《孙悟空大闹天宫》 。这场戏和平时不同的是影窗上有大面积的山水花鸟布景,而且都是活的,水能流、云能飘,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更新奇的是,人物能吸烟,而且在嘴里吐出烟圈,孙悟空吃桃,清楚地看到把桃子咬下半块 。这场戏的情景至今我都不能忘怀 。这些技巧深深地迷住了孩子们,并深深地嵌入了灵魂 。

【第4句】一个巨大的木头匣子是匠人们表演皮影的戏台,匣子正面是由大块白布做成的皮影幕,影幕上方悬吊一盏灯泡;左右及后方是木头墙壁,墙壁上绘画了各种神仙的精美图案;匠人们头顶是露天 。表演时,皮影匠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场面十分热闹 。再看台下的乡亲们,各个捂着下巴看的正欢 。

【第5句】我们这些孩子们,最不安分,不仅爱站在台前看,还爱钻进台下,看那皮影儿到底是用什么刻制而成,那么精巧生动逼真 。看那戏班子,老艺人又如何把那剪纸一样的牛皮人儿在幕布上挑拨的那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记得家乡有一位叫旦旦娃的皮影老艺人,双手挑线,生,旦,净,丑无所不能 。他唱腔圆润、动听,夜间可传十里之遥,是当地群众最仰慕的民间艺人 。这天晚上由他台前主挑 。我们看见那老人端坐在台子正中,聚精汇神,异常认真,说,唱,念做一丝不苟 。你看他一会儿双枪对打,一忽儿纵马飞奔,一忽儿跺脚呐喊助威,文武场面配合非常紧奏,十个指头拨弄灵活,整台戏被他一人耍闹得异常红火,我们往往看得如痴如迷 。

【第6句】那还是五十年代的事了 。一到农忙结束,村里就会邀来皮影戏班子,来演《岳飞抗金》、《英烈传》等等,往往一演就是个通宵,有的甚至三日头排场 。一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些皮小囡从搭戏台开始就轧闹猛了 。胆子大的,还会在一边帮忙做些杂活的同时,手忙脚乱地拿起皮影舞几下,过过瘾也好 。等到正式演出时,我们都挤在戏台口,不是看戏的内容,而是专看艺人手不停脚不歇嘴不闲地忙碌 。尤其是对上手的表演,更是钦佩之至 。好的上手,嗓音清脆,语调丰富,高兴时笑声三转弯,悲哀时哭声一里路拖长 。他能摹效各式人物,“戆将语气傻,良将语忠贤,旦唱似千金,花言像丫环” 。

【第7句】为看一场皮影戏,我拽着老叔的衣襟,顶着繁星踏着月光;倘过溪流,传越村庄,锣鼓点尚未敲响 。卖糖瓜的吆呵声,勾起我的馋虫 。老叔掏出几分纸币,就像孔乙己买老酒和回香豆一样 。丈八纸窗,演绎着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绿林好汉,山寨大王 。我不懂戏文,只爱看小矬子钻天入地,大将军抡刀杀仗 。庄户人家爱看皮影戏,这是因为:它是乡音,它是土腔;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它是下里巴人的合唱 。灯熄啦,影散啦,我却在老叔的怀抱里进入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