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的诗歌( 二 )


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
七月进入川西北,艰苦奋斗为那个,
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
草地行军不怕冷,草地从来无人过,
无坚不摧是红军 。九月出发潘州城,
陕甘支队东北行,腊子口渭河安然过,
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
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
统一人民救中国!
长征组歌《到吴起镇》
肖华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
诗歌: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歌颂红军的诗歌

【关于红军的诗歌】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而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七律·长征》也于此时定稿 。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
关于红军的诗歌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从诗词中再“出发”
赞扬红军的诗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
【注释】
[编辑本段]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
【译诗】
[编辑本段]
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
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
山势绵延,蜿蜒曲折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
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暖”的理解只能通过诗句和有关资料,感悟到它写出红军渡江的热烈情景和旺盛热情,不能作明确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