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公元前160年,匈奴老上单于去世,其子即位,号为军臣单于,汉朝嫁宗室女给匈奴军臣单于 。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是为汉景帝 。公元156年,汉朝嫁宗室女给匈奴军臣单于 。公元155年,再嫁宗室女给匈奴军臣单于 。
汉景帝为何连续两年和亲,汉朝五年内三次和亲,因为文帝已经预感到汉朝封国山雨欲来,景帝则很清楚地知道内战近在眼前 。
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汉初人口约1300万,诸侯国占了约850百思特网万 。汉初封国很大,一般包括2到6个郡 。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他们铸造钱币百思特网,控制军队,无所不能 。
汉文帝时期,济北王刘兴居叛乱,被朝廷大军镇压,刘兴居被俘自杀 。后来淮南王刘长也试图谋反,被削去王位,发配蜀郡,途中绝食而死 。
汉景帝刚即位,控制力远不如其父,与诸侯王的亲情也远不如其父,似乎不可避免也会经历诸侯王的叛乱 。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用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王的东海郡、赵王的河间郡、胶西王6个县 。
《削藩策》有两层主要意思,第一是逐步将封国范围削减到一个郡的大小,第二是剥夺诸侯王的兵权 。
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七个诸侯国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这就是七国之乱 。七王之首是吴王刘濞,再加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 。
当时汉朝除了天子,还有二十二个诸侯王,天子直接控制的郡大约20个左右,反天子的有七个王,支持天子的同样是七个王 。梁王是景帝同父同母的弟弟,另有六个王都是景帝的儿子 。至于其他八个王,都没有直接出兵,前期基本上是作壁上观,到了后期才跟着胜利者走个流程 。

【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一方是天子+七王,另一方是七王,天子一方有一定的优势 。为了增加胜算,七王一方的领军人物吴王刘濞派人联络过匈奴军臣单于,赵王刘遂则和匈奴往来密切 。
景帝调遣两路大军,一路由大将军窦婴统率,镇守荥阳,第二路由太尉周亚夫统率,东征平叛 。
七王之乱时,梁王一开始损兵折将,损失数万兵马 。随后以韩安国、张羽二人为将,领兵拒敌 。张羽之兄为楚国相,因谏楚王刘戊勿反被杀,张羽立志复仇,多次乘隙出击 。韩安国性持重,张羽勇敢善战,二人合力,挡住了吴楚联军 。
平定七王之乱后,朝廷控制了44个郡,诸侯王只剩26个郡 。而且这些诸侯王多是汉景帝的兄弟和儿子,忠诚度不会有问题 。
后来朝廷又推出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几部分传给儿子们,甚至可以传给庶子,除了嫡子继承王位,其他庶子都百思特网封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国也就是一个郡,所谓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让诸侯王再也无力威胁朝廷 。
汉朝内战如火如荼,匈奴一方隔岸观火,军臣单于调兵遣将,随时准备南下 。
此战对匈奴而言,必须要有个合适的入场机会,最好是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各自损兵折将之时 。站在匈奴的立场看,倒是不一定要帮叛军,谁给的利益更多可以帮谁 。若是匈奴真的率领三四十万胡族联军南下,中国可能要提前进入南北朝时期 。
赵王刘遂本与军臣单于有约,不久军臣单于闻吴楚兵败,不肯发兵入塞 。刘遂死据孤城,在邯郸城自杀,七国平定 。
军臣单于没有料到,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居然三个多月就结束了 。从始至终,匈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入场机会 。
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匈奴分左右两部,单于的基本盘是色楞格河上游各条支流,左贤王的基本盘是克鲁伦河与鄂嫩河上游,也就是原东胡的基本盘 。换而言之,单于的基本盘与左贤王的基本盘分列肯特山脉(狼居胥山)左右,两个地块因单于和左贤王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
左贤王部以左贤王为大,左谷蠡[l]王其次 。当初老上单于时,以子军臣为左贤王,另一子伊稚斜为左谷蠡王 。左贤王是储君,若左贤王先于单于去世,单于会提拔左谷蠡王或其他儿子为左贤王 。
七国地图|汉朝七国之乱,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



至于右贤王的领地,在西萨彦岭、阿尔泰山脉、杭爱山脉围成的科布多盆地 。右贤王的基本盘盐湖众多,水草远不如单于和左贤王的基本盘 。右贤王通常由单于的兄弟或叔伯担任,若右贤王去世,单于一般也会立右贤王所立的继承人,或立右贤王部最有实力的人为新的右贤王 。最重要的一点,右贤王不会接任左贤王,右贤王部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康熙是单于,鳌拜相当于右贤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