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秋”字的古诗完整的诗( 四 )
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语出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时值词人贬官外流之际,心情灰暗,抑郁 。遂发人是物非之感 。垂髫总角之时,不知世事艰辛,爱赋诗词,却缺乏人生阅历,只好独上高楼,拍遍栏杆,装做老成,沧桑之感 。而待诗人真正经历人生起伏,宦海沉浮之后,一腔尽忠报国的赤胆忠心被南宋小朝廷泼了一大盆冷水 。真真愁,真真苦 。他想怒问苍天,他想斥述厚土,但这些愤怒,悲伤到了嘴边,却化为一声叹息,天凉了~至真的悲凉,沧桑,被这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诠释的完美 。悲伤到极点,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默默的在心里咀嚼 。
推荐:梁衡的《栏杆拍遍》
秋浦歌的诗句意思《秋浦歌》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 。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
《秋浦歌》的原文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自古诗人多悲秋 但毛泽东却说秋天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这是为什么?
【带“秋”字的古诗完整的诗】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 指尖荒凉流年碎
- 男朋友|男朋友只会带我吃吃喝喝算喜欢吗
- 核桃|带壳核桃受潮怎么处理方法
- 聪明却孤单的孩子:利用“执行功能训练”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读后
- 如果人生只剩三个月
- 待老
- 王长杰医生提醒治疗子宫腺肌症要纠正“宁可用激素,也不喝这个中
- 子宫腺肌症病人为何会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试中药心不死”这想
- 无法选择的“人生剧本”
- “大无畏者”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