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洪武十年,在明朝历史上并不是浓百思特网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依旧安坐在龙椅上,不慌不忙地构建着自己的政治体系;这一年,四皇子朱棣还只有18岁,与其他皇子们一道在安徽凤阳“上山下乡”,经历着封王前最后的历练;这一年,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太子朱标正式开始参预国政,朝中一切大小政务皆启皇太子奏闻;但很少人注意到,同样在这一年,朱元璋后宫一位徐姓妃子,诞下了一个皇子 。这是一位影响了大明后来历史进程的皇子,一位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的皇子,皇十七子——朱权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故宫一景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即大明的初代宁王 。两年后,二十岁不到的朱权就藩大宁,成为了手握军政大权的边镇藩王,与其他众兄弟一起,构筑了大明帝国北方防御蒙古的重兵团防线 。但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仅仅几年后朱权便被起兵“靖难”的朱棣所绑架,吸收了其全部的军事力量,并在朱棣登基后被封至偏远之地 。之后的朱权寄情于宗教,音律,医药,杂剧,文学,史学,茶道,绘画,农学等,并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不俗的著述典籍 。
大权在握,意气风发关于朱权的史料其实并不多,但关于朱权的研究却很繁杂 。原因也简单,朱权在文化上的贡献太多太大,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全才 。比如他的古琴曲谱《神奇秘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纯音乐曲谱集,被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比如他的《太清玉册》,几乎重新构造了道教的纲领,为后来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这些显然不是朝史暮想的关注点 。
因为史料少,从纯粹历史层面去读朱权的人反而不多,所以朝史暮想打算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从朱权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试着侧面去解读朱权的性格,去触碰这位大明宁王心中柔软与悲苦 。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很喜欢用儿子的,所幸,他的儿子足够多,成材率也不低 。朱元璋对于分封这件事情,多数时候是持肯定态度的 。就是让自己儿子分封到各地,抵御外族,镇守边疆,藩屏帝室,拱卫中央,以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明太祖朱元璋 像

吾之子与公卿、士庶之子不同,公卿之子贤则荣其一家,吾之子贤则兼善天下 。故使之朝诵诗书,晚习弓矢,驱驰以练其力,涉历以广其智,欲其通达古今,威武能断,然后克胜其任 。——《明太祖实录》
大概意思是,朱元璋说自己对儿子的要求很高,要文武兼备,文能治世,武能安邦,通达古今 。从朱元璋当初对太子朱标配的师资力量,还有后来皇太孙朱允炆那些大儒近臣,可以想到朱元璋百思特网对子女教育程度的重视 。
与朱棣的彪悍不同,朱权身上,明显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 。这个也可以理解,朱棣比朱权大了18岁,将将赶上朱元璋的创业期,那个时候,打天下比什么都重要 。而作为十七子的朱权出生时,大明帝国已经开始全面复苏,朱元璋也自然更看重如何守成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这八个字 。二十岁不到的朱权,与征战沙场几十年的朱棣,被世人拿来相提并论,这不得不说是朱权的能耐 。而一个“谋”字,朝史暮想更愿意把朱权,归到儒将这一类别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明朝将领 剧照
朱权在军事上的能力到底如何?考虑到朱棣登基后大肆修改史料,朱权在军事领域上的记载仅有《明史》寥寥数语:
逾二年,就藩大宁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明史朱权传》
这段话有三个信息 。
第一,朱权就藩的地方大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军事要地 。第二,朱百思特网权所辖制的军力非常强大 。事实上,当时的大宁,几乎可以说是明朝与蒙古作战的第一线,其兵马之众,战力之强,比之朱棣封邑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朱权并不因为年纪小而被父亲和哥哥们特殊对待,有大的军事行动,朱权都要参与到一线,并且以其出色的谋略,贡献巨大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明军 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