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三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明惠宗朱允炆 像
朱棣是众多藩王中,长于军事的佼佼者,且北平军实力雄厚,朝中人脉根基深厚 。但毕竟是以燕地一隅对抗全国,形势并不乐观;而朱允炆刚刚继位不久,人心不稳,且一上台就强力削藩,已经是犯了众怒 。虽坐拥全国,但在军事上并没有形成对朱棣的强力压制,起码没有看到朱棣的败象 。
朱权要等,等到局势开始分明,等到那个“拐点”的出现,然后站到最后的胜利者一边,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朱权的谋,却仅仅是有限的谋,因为作为儒将的他,被儒家的道统所束缚 。
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 。我们说过,朱棣和朱权出生时,大明所处的环境不同 。朱棣是亲眼看着父亲朱元璋寸土寸地打出来的,受到朱元璋等一大批创业人物的影响,自然是崇拜强者为王,是有创业者心态的;而朱权从小接受的培养,是如何成为一名贤王贤臣,如何辅佐帝王治世安邦 。
我们不知道朱权心里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坐上大殿上的宝座,但可以肯定的是,朱权心中即使有类似的想法,也绝不是用起兵叛乱的方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没有一条教导过朱权,要拿起自己手中的刀,把现在的君王赶下台 。儒家文化最重视的就是秩序,很显然,朱权就是秩序的遵从者 。朱权可以向朱允炆表达不满,可以接受与朱棣的碰面,可以拥兵自重,作壁上观,但不会马上为自己立起反叛的大旗,不会以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参与到争夺帝位的斗争中去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龙椅
这便是儒将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朱权最后输给朱棣的最重要原因!
移情转志,福祸相倚朱棣成功夺位之后,自然没有兑现当初要与朱权“中分天下”的承诺 。是呀,承诺和契约,是建立在对等的实力上的 。此时的朱权,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失去了力量的朱权,只想做个能够享受荣华的逍遥王爷 。朱权心想,自己毕竟有从龙之功,在“靖难”之时也付出良多,便希望能够选个富庶之地作为封国 。可几次提出要求,都被朱棣婉拒,最后被封到了江西南昌 。那个时候的南昌,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偏苦之地,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好地方 。即使如此,依旧有人诬告朱权谋逆,虽后来查无实据,却把朱权吓得不轻 。
很多人说,从那以后,朱权开始逐渐消散了对权势的野心,开始移情于黄老之说,音律,杂居等,所以才会有后来在这些领域的诸多建树,著述典籍 。这个看法,对也不对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神奇秘谱
说它对,因为朱权的确开始认命,已经断了自己在政治上更进一步的念想,并基于自己从小广泛的兴趣爱好,开始在文化领域进行钻研,成果斐然 。
说它不对,是因为朱权只是认命,却并未消散野心 。朱棣驾崩后,明仁宗继位,朱权希望把自己的封地挪一挪,未允许;明仁宗驾崩,明宣宗登基,朱权又上疏,希望能够扩充王府的田产,再次被驳 。朱权只是把野心藏得更深了,你读懂了,便是读懂了 。

宁王权遣人进扇,且奏求铁笛,上命工制铁笛与之 。——《明宣宗实录》
明宣宗时期,朱权派人入京,希望能够要到一根铁笛子 。宣宗同意了,让人做了一把给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却是朱权在告诉明宣宗,我已经年纪大了,心中已无怨念,不用再堤防我了 。
明宣宗听懂了朱权话外音,这位最终完成了明朝削藩壮举的帝王,许给了朱权最后的体面 。
明朝宁王|大明初代宁王——朱权

明宣宗朱瞻基 像
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渊 。青天俄有星千点,白昼争看月一弦 。蜀鸟乱啼疑入夜,祀人狂走怨无天 。举头不见长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 。
这是朱权晚年时做的一首诗,当年那个站在聚光灯下受人瞩目的少年亲王,现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向世人倾诉着心中的悲苦,宣告着自己时代的落幕 。但我们要庆幸,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我们在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身旁,没有看到一个看似光鲜却可能只是提线傀儡的亲王,而是在帝国的南方,在潘阳湖泮,一个博学睿智,著述加身的老人,在读书饮茶,这何尝不是我们文化史上的一种幸运 。
正统十三年,宁王朱权逝世,享年七十有一 。对于朱权而言,在正统十三年的离世,是他最好的时机 。因为一年后,“土木之变”便发生了,即使心有所怨,他终究是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帝国最辉煌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