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渔家傲300字

【赏析】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 ”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 ”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 ”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
语文9年级古诗词《渔家傲 秋思》渔家傲秋思
开放分类: 文学、古诗
《渔家傲 秋思》

【古诗赏析——渔家傲300字】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