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全国卷一诗歌鉴赏答案( 七 )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
9、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
仍:又 。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
(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
(1)暮春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