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的诗句( 四 )


6.儿童疾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南宋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外界环境色彩相似 , 起到了保护自身的作用 , 所以儿童“无处寻” 。动物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的现象 , 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 , 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 。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
7.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声 , 相煎何太急 。
曹植在《七步诗》中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 。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 。在自然界中 , 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 , 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 , 都要进行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 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
8.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叶超翁《游园不值》 。诗句大意是:春色是关不住的 , 尽管园门紧闭 , 但还是有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 , 不受任何阻碍 , 冲破樊篱而伸出墙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 这是植物具有的向光性现象 。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呢?这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系 。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 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 。结果 , 茎就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 即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 , 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 。这样就导致“一枝红杏出墙来” 。
9.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这是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 。人们在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 为了保持体温恒定 , 皮肤中的血管大多数收缩 , 血液流量小 , 因而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少 , 这样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 不至于下降 。寒冷冬天过后是春天 , 天气变暖 , 温度升高 , 这时人体为了降低体温 , 皮肤中的血管大多数舒张 , 血液流量大 。在这种情况下 , 流入脑的血量相对减少 , 致使脑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 , 就出现困倦、昏昏欲睡的现象 。
一山不能存二虎 。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说虎是处于营养级很高的生物 , 能得到的能量少 , 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少 。
青山绿水、穷山恶水 , 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森林 。
一母生九仔 , 连母十个样 , 是指生物的变异现象 , 根本原因是DNA的变化 , 即基因变化 。
1.“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 , 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 , 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 , 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 。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 ,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 , 这样 , 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 , 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
2.“近水楼台先得月 , 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 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 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 , K为有效积温(常数) , N为发育历期 , 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 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 , 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 , 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 , 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
3.“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 , 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 , 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 , 发育就慢 。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