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首课外的古诗五字的( 五 )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
《采桑子》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
3、.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
《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1.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____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曲调即《如梦令》是,这两首词都是按照同一个曲调来写的 。
2.李清照(1084——约1155),号,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 。其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 。给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现传。
3.《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和“” 。
4.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