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0篇( 七 )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 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 , 坐则读经史 , 卧则读小说 , 上厕则阅小辞 ,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 , 每走厕 , 必挟书以往 , 讽诵之声 , 琅然闻于远近 , 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 , 多在三上 ,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 , 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 , 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 , 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这其中 , 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 , 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 。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 , 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 。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 , 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
原文:
学者之问也 , 不独欲闻其说 , 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 , 又必欲为其事 。而以既问于师 , 又辩诸友 , 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 , 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 , 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 , (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 , (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 , 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 , 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 , 但也还是玉 , (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 , 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 , 人们如果)不学习 , 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 , 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 , 不成器;人不学 , 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 , 有不变之常德 , 虽不琢以为器 , 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 , 因物则迁 , 不学 ,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 可不念哉?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 , 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 , 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 , 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 (他能)立即写好 ,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 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 ,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百思特网这样有利可图 , 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 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 ,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 ,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 , (我)从扬州回来 , 再次到舅舅家 ,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 成为普通人了 。”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 ,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 未尝识书具 , 忽啼求之 。父异焉 , 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 , 收族为意 , 传一乡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钙之 , 父利其然也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 。明道中 , 从先人还家 , 于舅家见之 , 十二三矣 。令作诗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 还自扬州 , 复到舅家 , 问焉 , 曰:“泯然众人矣!”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 , 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 , 四十年了 , 地位到达将相之高 , 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 , 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于是 , 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 , 吩咐他们贮藏起来 , 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 , 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