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大学的社团活动总结( 六 )


1. 社团的发展普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说白了,就是要有一座kao山!为什么管理协会的管理案例分析大赛能够得到学校那么大力的重视?为什么它能够连续举办7届而今年能够成为给评估专家看的保留项目?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管理学院这样的官方组织的鼎立支持,他们能够为协会提供导师、提供技术、提供资金!所以他们有理由成为一个特别牛×的协会,荣膺“浙江省十佳社团”称号 。退一步,不说这么大,毕竟能够得到一个分院支持的社团不多,那就说说子午吧,他们的“子午之夜”也已经连续举办了很多年,而且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子午已经形成一个品牌 。而他们的家文化也是值得每个社团包括社联学习和借鉴的 。而他们还有一个指导老师(好像是留校的老子午人吧),可以作为编剧、导演甚至演员的一个能够凝聚社团所有力量的核心,带领着子午向着一个方向努力 。作为一个社团的指导老师,他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有这份热情和责任心 。相信子午有了这方面的帮助,会有更大的进步 。而与此相反,很多社团恰恰因为缺乏一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以至社团运作不顺,比如一些体育类的社团,可能也和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有关吧,团委无法为这些社团争取到一些体育活动场地,所以从我大一开始就有不少体育类的社团由于运转问题纷纷注销,或者转投体军部门下 。现在体军部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篮球、健美爱生活,爱后院等俱乐部(也是学生社团的一种形式),我们的网球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和他们相比,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苍白无力!因为他们(我们)无法为会员提供场地、器材、训练等必要的运作资本!因此,必然导致社团经营惨淡!如何为社团发展寻求这样的一些支持,也成为了社团和社联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
2. 社团的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 。尽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创办的组织,具有相对的自由性,但是为了社团更好的发展,其在内部管理和运作方面还是应该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的 。管理社团不光是社联的事情,更应该是社团自身的责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社团负责人的换届选举,究竟能有几个社团能够真正遵循他们在社团章程里面写的,“协会会长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社团的档案管理以及文化传承的问题,很多社团往往没有自己的完善的档案与资料,比如一些应有的活动记录与总结,照片影像资料,社团年度大事记等,每当社联要求交材料时,自然就没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而至于社团的文化,部分社团负责人的更迭就会导致社团文化的遗失,以至于新的负责人接手之后只能又从零开始,而成熟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文化的积淀与理念的传承 。这里本想举零点调查协会做个例子,但是自己对其也不是甚了解,只是知道他们在会员管理上是很到位的,对每个加入的会员都有详细的资料登记,这也是对协会对会员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我推测他们在社团的管理方面应该做得也应该做得不错 。至于其他方面,因为没有太多的了解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他们的领导人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甚至可以说是走在了社联的思想步伐之前了 。
3. 社团活动存在各种问题 。具体包括:活动质量不高 。有时候社团活动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比如每到周末楼下的广告就贴满了包括社团在内的各种电影海报,我并不是说放电影不好,比如像亮苑影视协会、水晶卡通社等这些社团本身就和放电影有比较大的关系,可是另外的一些社团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放的是一些和社团没有任何联系的电影,我觉得这样对社团自身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而如果单纯是为了凑活动数量(社联有关于每学期社团活动的数量规定),那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一直鼓励社团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比如管理协会的案例分析大赛,法学社的模拟法庭,心理协会的心理宣传周等活动,通过这些既可以树立社团的品牌,又可以吸引更多同学对社团的关注 。我们也一直希望往这个方向引导社团,有的社团就做得比较好,比如辩论协会上个学期承办的院际辩论赛就很好的提升了协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希望能有更多的社团参与到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中来 。活动中社团成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部分社团举办活动片面追求影响和效果,动不动办的就是面向全校的活动,这样社团会员的权利就被侵害了,特别是那些需要收取会费的社团 。他们会觉得:反正大家都可以参加活动,那我加不加入你这个协会就没有什么区别 。更有甚者,有的社团活动不能通知到会员,让会员失去了参加社团活动的权利 。我们更多的鼓励社团开展针对会员的常规性活动,首先要保障了会员的应有权益 。我觉得在这方面,最得比较好的社团是旱冰协会 。当然这常规活动和前面说的大型活动并不矛盾,是可以兼得的,关键是看你怎么处理他们的关系了 。社团活动可以说是一个社团最核心的东西了,如果社团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招新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可是活动时要么不见踪影要么质量不高,就难怪同学要说社团都是骗钱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