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达书信寄的慢的诗句有哪些( 三 )


3、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
释义: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 。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 。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
4、译文:思亲的泪水与饱含感情的笔墨混合而就的一纸书信,遥遥寄往万里之外的家人 。随着家信的寄出魂魄也尾追而去,只剩下这毫无思想意识的躯壳 。
5、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释义: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
6、释义: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 。芦花: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传载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少时受后母虐待 。冬天,后母将芦花塞入布中,给子骞穿 。而以棉花制袄,给自己亲生儿子穿 。子骞父得知,欲休之 。子骞跪求留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 。”父乃止 。后母悔,遂待诸子如一 。后世转以芦花代指母爱 。无复:不再 。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 。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 。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 。典:典当,抵押 。籴(dí):买入粮食谷物 。
7、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
释义: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枯(kū):干涸 。惨惨:幽暗无光 。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形容书信的诗句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