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五 )
求采纳谢谢
《我们仨》读后感读《我们仨》有感
或许应该感谢老师布置了这么一份暑假作业,否则,也许真的会与这么一本好书失之交臂 。
说实话,这本早就躺在了当当的购物车里,却到今天才到手,才翻开第一页,才真正定下心去读,是因为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绝大部分仍止于钱钟书先生,而对于钱老先生的了解绝大部分仅限于《围城》,出于一种对大家的敬畏,我迟疑不已 。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触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 。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 。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 。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人果然是一种矛盾体,短暂相聚却又意味着长久分离,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对于每一个作此抉择的人怕是都是一样的万般痛苦,书中满含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让每一位读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笔触渐渐集中到这个小家庭“我们仨”的幸福时光 。艰难困苦也罢,稳定安逸也好,生活中总是不乏快乐与满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 。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可爱的女儿,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看到这些精彩的生活细节,我总是忍俊不禁 。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 。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在学术上苦心钻研,享受生活中乐趣,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失去了“家”,屋子也仅仅是客栈,是暂时的栖身之地 。
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作者穿梭在梦境、回忆与现实之中,让人不忍打断,我想,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
杨绛先生在文末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 。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
《我们仨》读后感平凡日子的背后——《我们仨》读后感
7月15日,学校新一报名招生 。临下班时赶到图书馆借书,那里正要关门,匆匆地抽了一本书,一看来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在报上看过部分节选,心中曾有一丝莫名的情愫在流动 。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 。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