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古诗静夜思作450
一轮皎洁的明月孤独地挂在夜空 , 李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 睡不着觉 , 凝视着地面上的(看着那)月光像秋霜一样洒在地上 , 他的心如刀绞般痛(删) , 想起几年前离家的日子 , 老泪情不自禁的落下 , 不知家中近几年如何?妻儿是否想念他?家门前的桂花树还在吗?还像以前一样十里飘香吗?(不停地问自己 , 寄托情思 , 好 。)
翻来覆去 , 还是迟迟不能进入梦乡 , 他坐起来 , 披衣下床 , 看着自己已经破旧的长衫 , 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 不知老妻现在可好?想着想着 , 打开房门走了出来 。院子里月光如水 , 树叶凋零 , 深秋的风一吹 , 禁不住打了一个冷颤 , 望着地上自己孤单的影儿 , 不由的长叹了一声:“唉!”要是在家有多好 , 妻子早已给自己缝好了长衫 , 可如今不知什么时候再穿上(才能让)妻子为自己缝衣服 。抬头看天上月亮 , (删)在冲他微笑 , 多像孩子们的笑脸 , 好像在对他说:“爹 , 快回来吧!我们好想你 , 你想不想我们?”李白竟也自言自语道:“想 , 爹想你们 , 不知你们的书读的怎么样了?”唉 , 还是不想了吧 , 越想越烦 , 回屋睡觉了 。(此处的心理活动对象不够明确 。)
李白又拖着长长的影子回到房里 , 躺在床上还是睡不着 , 家乡的一草一木、妻子、儿女、左邻右舍总是在他眼前晃来晃去……真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故里?一阵秋风吹进来 , 李白又禁不住抖了一下 , 深秋的风还真凉 , 李白又爬起来把窗关好 。唉!明月何时照我还?
改写古诗词《静夜思》 , 600字 , 并且要用第一人称去写 , 我们明天早上就要交了 。如题 谢谢了静夜思又是一年深秋 。独在异乡为异客 , 人生在世 , 免不得四处闯荡 , 大男儿又岂能因不舍、因私念而永远留在故乡、留在亲人身边? 庭院是寂寥的 , 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 , 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夜半梦醒 , 我朦胧间睁开眼 , 乍一望去 , 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 , 竟看到地上铺了一层浓霜 。那白皑皑的一片 , 使我不禁心里一惊 。这房中怎么会有满地银霜?难道是天公作美 , 知道我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所以 , 故让今秋脚步逝的如此之快 , 叶儿还未掉完 , 便急急忙忙的带来冬天? 细细一看 , 却发现所谓银霜是自己的错觉罢了 , 那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这月色不免吸引着我抬头一看 , 一轮娟娟素月正挂在墨空之中 。月色正浓 , 墨空中还有点点繁星闪烁 , 原来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 , 静若一潭碧水!这时 , 我就完全清醒过来 。看着眼前美丽的月儿 , 心里念着那月上定住着美丽的嫦娥 , 嫦娥本也是凡人之躯 , 也不知她在那广寒宫中 , 是否也会思念地上同样思念她的人?想到这里 , 不禁低下头来 , 心中难免有些许的酸楚 。又想到自己在外奔波的时日里 , 白天忙于大小事务倒还罢了 ,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 思乡之情便悄然袭上心头 。每一股情思 , 就宛若一滴滴入心里的水 , 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每一个作客他乡的人 , 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何夜无月?何年无秋?但这月明之夜 , 明月如霜的秋夜却让游子再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思乡之情 。也不知故乡的父母姑舅、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过的还好不好 。值得庆幸的是 , 夜晚时分 , 无论他们远在天边抑或近在眼前 , 只要抬头 , 我们便可一同欣赏我同一轮曙月 。字数应该够了吧 , 原创哈 , 写了整整一个小时 。。。反正也没事干!
, 有关于古诗的一些故事吗?可以根据诗意来改编 。如《静夜思》…… 如有尽快快一点谢谢 。急急急急急急急静夜思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静夜思》诗意画《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 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 , 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 , 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 , 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 , 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 。此外 , 《静夜思》还是两首现代歌曲的题目 。另有当代音乐专辑名为《静夜思》 。目录作品信息作品内容作品注解版本说明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作者简介编辑本段作品信息【标题】 《静夜思》[1]【体裁】诗歌 【作者】李白 【作品年代】 唐代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明代】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2]【宋代】床 前 看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3]编辑本段作品注解【注释】(1)题目:静静的夜里 , 产生的思绪。(2)床: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 , 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⑵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 , 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 , 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 防止人跌入井内 , 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 , 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 说明井和床有关系 , 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 , 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 , 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⑷取本义 , 即坐卧的器具 , 《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 , 《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 , 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 , 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 , 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 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 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 , 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 , 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 , “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 一种坐具) 。[4](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 , 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 , 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 , 不由得低头沉思 , 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 , 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 , 低头教人倍思乡 。床的意思本诗中的‘床’字 , 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 , 很可能是月圆前后 , 作者由看到月光 , 再看到明月 , 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 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 , 在室内随便一抬头 , 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 , ‘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 , 至于具体是什么 , 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 , ‘床’可能与‘窗’通假 , 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 , 参照宋代版本 , ‘举头望山月’ , 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 , 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 , 更加可靠 。编辑本段版本说明明代版本: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 。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 , 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 , 但是流传度很高 , 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 , 其实并非是错误 , 而是流传版本不同 。一般认为 , 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 , 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 , 《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 , 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 , 也是如此 。宋人一直推崇唐诗 , 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 , 加之距唐年代相近 , 误传差错相对较少 , 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 , 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 , 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 , 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 。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 , 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 , 《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 , 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 。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 , 《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 , 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 。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 , 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 , 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 , 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 , 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 低头思故乡” ,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5]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 。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 , 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 ,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 , 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 “月光”是无形的东西 , 不好特意去“看” , 如果特意“看” , 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 。而说“明月光” , 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 , 下句逗出“疑”字 , 便觉得很自然;何况 , “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 。第三句 , “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 , 而且 , “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 , 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 , “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 。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 。有学者认为 , “《静夜思》四句诗 , 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 , 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 。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 。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 , 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 , “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 , 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 。古诗流传的历史 , 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 , 大家觉得这样更美 , 更朗朗上口 , 是千万百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 。”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 , 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 , 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 。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 。因此 , 有学者表示 , 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 , 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 , 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6]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 , 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 , 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 , 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 ,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7]编辑本段作品鉴赏《静夜思》李白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 , 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 , 白天奔波忙碌 , 倒还能冲淡离愁 , 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 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 , 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 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 ,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 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 , 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 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 , 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 , 他翘首凝望着月亮 , 不禁想起 , 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 , 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 , 信口而成 ,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 , 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 , 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 , 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 , 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 , 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 , 写远客思乡之情 , 然而它却意味深长 , 耐人寻味 , 千百年来 , 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 , 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 ,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 思乡的情绪 , 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 , 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 , 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 , 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 , 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 , 给人以立体感 , 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 , 是叙述 , 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 , 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 , 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 , 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 , 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 , 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 , 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 , 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 , 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 , 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 , 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 , 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 , 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 , 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 , 使人感到客况萧条 , 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 , 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 , 想到故乡的一切 , 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 , 想着 , 头渐渐地低了下去 , 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 , 从“举头”到“低头” , 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 , 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 , 写得清新朴素 , 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 , 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 , 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 , 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 , 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8]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李白像李白[9]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 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 , 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 其诗内容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 但他的一生 ,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 开始了广泛漫游 , 南到洞庭湘江 , 东至吴、越 ,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 , 希望结交朋友 , 拜谒社会名流 , 从而得到引荐 , 一举登上高位 ,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 十年漫游 ,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东到齐、鲁各地 ,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 希望依靠自身才华 , 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 , 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 , 以此自荐 , 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 ,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 李白被召至长安 , 供奉翰林 , 文章风采 , 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 在京仅三年 , 就弃官而去 ,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 , 他感愤时艰 ,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 兵败之后 , 李白受牵累 ,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 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 , 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 ,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 , 潜心学习 ,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 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 由于饲养惯了 , 定时飞来求食 ,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 一声呼唤 ,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 认定他们有道术 ,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 喜谈王霸之道 ,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参考资料1概述图片来源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
- 古诗文诵读心得体会如何写?
- 毕业留言古诗词范文有没有?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如何写?
-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怎么写?
- 表白的古诗句怎么写?
- 宿新市徐公店改写范文有没有?
- 改写《赠汪伦》范文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