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2、有效设计复习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
3、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习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习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习了例题,又学习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 。为不让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习 。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习,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习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反思教学后,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 。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 。……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 。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