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四 )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 。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 。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
(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
(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
①两个不同的素数;
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③1和任何自然数 。
课后反思:
一、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教,直接放手要出问题 。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怎么写?】二、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 。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