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诗歌鉴赏( 四 )


年代: 清 作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
18、《漫感》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
19、《晓窗》
年代: 清 作者: 魏源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
20、《望阙台》
年代: 明 作者: 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
古代登高诗的赏析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这三首诗,有许多相同之处: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写自己的豪情,使我们读后能感受到作者抱负;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个结论,历千百年而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向这一境界迈进,至今还时时警示着我们,可谓至理名言 。
大凡忧国忧民之人,均有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望岳》是杜甫早年的诗作,时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 。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志趣和胸怀天下的抱负 。这点,从作者笔下的泰山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可略知一二 。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 。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 。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这时,这个立足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胆、识作基础——德,指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渊博的学识;胆,指坚持真理的勇气;识:指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既难也易,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只要我们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会达到的 。
《登鹳雀楼》则借登楼经过形象地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
当然,三者在表现这一哲理性内涵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望岳》表现的是作者的决心和追求,有超越万物之志向;《登飞来峰》侧重于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而《登鹳雀楼》则重在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 。

【登高的诗歌鉴赏】

这三首诗,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哲理进行不同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各种各样的启示,可谓同工异曲之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