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100字( 三 )


杨早是个擅长思考和表达的人,但他更擅长在私人生活和公共表达之间维持界限和克制感 。他在书里也有一点点具象的育儿生活,也提到一点点其祖辈、父辈的线索(难免有家族气质因袭的暗示),更提到作为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在家庭协同工作中,他自觉表达着对女性的高度尊重,他承认和夫人相比,自己的育儿技术更粗糙,更被孩子“嫌弃”,颇有知耻后让的姿势,这很难说是自谦,还是“挽尊”,阅读时,倒让读者多了一些促狭的趣味 。
我最欣赏的,是杨早既在生活中,又自觉养成的抽离感 。我认为这种抽离感应是父母的基本能力,具象日常难免繁琐,若无抽离,育儿内卷化时时发生,我们很可能被焦虑裹挟,及至泥淖而不自知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成为父亲,让作者可能更关切“他人之子”的状态,或者说,他必须关注孩子所处的生态 。新闻中、电视上、社交媒体中,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呢?杨早从来是个积极参与各种热点讨论,且颇有见地的学者,大约,父亲的身份让他的讨论更具主动性吧 。
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发声?如何担负起社会责任而又不那么聒噪自大?这些观点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关于儿童教育、伤害、减负、家校关系、师生矛盾、大学教育……这本书中的每个问题都可以豪起一行,每个问题似乎也只是潮来潮去,答案不清 。
作为父亲,“我”能做什么?参与讨论,是否得到令人心安的结果呢?那些渺小的个体无力感是否有所消弭?似乎,就还,随缘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个父母都像作者那样思考和表达,孩子们的生态会绿色可持续得多,父母也拥有更多元的生命模板参照——我们不必趋同潮流,每一种生活和选择都是合理的,我们不必顺应扁平化的价值观,一味追求“成功”,而是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姿态,并且,保持冷静、观察和自省 。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第四辑,章名也极好:该不该群嘲上一代?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抽象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很难改变,这大概也是生态问题,甚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一种诡异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循环 。具体到小家庭,“亲子关系”似乎有向好的可能性,这和大环境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更迭不无关系,细化到方法论上:如果,上一辈和下一辈不彼此Judge,达成双向谅解,“难得糊涂”,岂不美哉?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100字】当然,这是一种理想 。抛过光的,少量家庭可追梦 。
还是跟着作者到其历史研究,去窥看那些民国人物的亲子观和成长观吧,毕竟他育儿方才10年,术业专攻那些近代史,倒是更咏志些 。
我们常和作者讨论“回到历史现场”,应该如何看,如何写?杨早也研究汪曾祺,发明自沈从文,沿袭于汪曾祺的“贴到人物写”的方法,在这本书中很有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