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 。

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 。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 。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仁人、爱人、仁爱 。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 。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 。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百思特网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百思特网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